钓鱼属于一种户外运动,无论是大人小孩子都喜欢,而且它亲近大自然,能陶冶情操。一般来说,钓鱼强调钓鱼人、钓具、饵料互动结合,在注重钓鱼人的钓技因素之外,还必须切实全面地了解日常使用钓具,才能达到人器合一的效果。
先测试一下:大家看这张图,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刚劲的躯体?犀利的眼神?飘逸的抛竿?熟练的拉线?
放大一些呢?
连接鱼钩与鱼竿,细小但拉力强悍的鱼线——对,鱼线,我们今天的主角。钓友们天天摸,却不一定了解的一个关键配件。
鱼竿、鱼线、鱼钩是三个最明显的,可以随意搭配的部分,鱼线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它可是鱼钩与鱼竿之间的桥梁。
这个不太起眼(鱼线一般比较细而且绝大部分是白色)的工具并不能显著提高你的水平,但可以真真切切影响你的渔获。它看似微小,但其以强劲的拉力,在每一次上鱼过程中,影响着最终的结果。
常见鱼线号数选择参考表:
本表不适用特种线,特殊线
鱼线分类:
1、尼龙线(传统线,四色线) 尼龙线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取树脂加工抽丝而成(传统线)并于成品上添加其他素材如颜色(四色线),其特性是具有较佳的延展性和弹性。
2、碳塑线:于制造过程中加入碳素,使其较耐磨,但展性较差,因为其比重大于水的一般比重,故其切水性较佳,适用于矶钓(耐磨),而其比重较重的特征,因此也为池钓所接受,又其之质地较硬,用于船钓的长子线或绑仕挂组(倒吊式)
3、钢丝线:一般取多股编织而成,单股者质地较硬,于受损时易断裂,多股者质地较软,适用于一般钓大物时,防止咬子线。
4、编织线:(布线、火线、融合线)布线:由多股编织而成,具有较佳的拉力值,但是初期的布线没有被加覆膜,易吸水,保养不容易,但其耐磨性和高拉力值性比较好,广为船钓者接受,但切水性较差。火线:为多股编织线,在制造过程中,每股细线上加入覆膜,可防止吸水,切水性好,但其受损部分容易形成毛球状,则比较易断裂,质地较硬。融合线:在编织布线上加入覆膜,并在抽丝过程中加入多股尼龙线,其目的是取布线的高拉力值和耐磨性,受尼龙线加入的影响,此线比一般布线柔软,回复性好。
5、合成线(沉水线、浮水线、中通竿用线)在尼龙线的制造过程中,成品上添加其他素材,如浮水物资(浮水线),适用于矶钓,沉水物资(沉水线)适用于池钓,含油性物质(中通竿用线)还有树脂加工添加抗拉物质(投线)等线的测试:(1)、火燃,试其碳素含量。(2)、拉直后摩擦,试其耐磨性。(3)、回复的惯性。(4)、结线强度(受损性)。
怎样选择一款高质量的鱼线
所有的钓线都会断,但是几乎80%的断线情形是使用者的因素导致,比方说钓了一段时间后,没有检查钓线是否受损,还有在线结处拉线时没有考虑到拉线的距离。另外就是不配用的鱼线拉力不合理!
下面以悬坠钓钓法为例,看看鱼线该如何选择?
(部分内容摘自刘定龙作品)
悬坠钓爱好者配用子线,通常是细线配小钩,子线强力一般低于钩的拉力。它的合理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鱼情不佳、鱼吃饵意愿降低、钩子入口不好时,细线能保证钓线的柔软性以方便钩子进嘴;细线配大钩时鱼吃的比较牢,不容易脱钩。这样配的缺点,是子线要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休闲钓手钩线搭配的原则,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是线的拉力等于钩的拉力,本人认为这个想法不妥。
休闲钓,应该是线的抗拉强力略大于钩的,原因是线在使用中会迅速疲劳,而钩的疲劳和磨损速度要慢得多。
竞技钓,线的强力可以小于钩的强力,也可以大于钩的强力。
也有人说:根据对象鱼的大小选钓线,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个说法。个人认为,鱼的大小并不直接影响子线的号数,决定子线号数的第一因素是鱼钩,第二因素才是鱼的大小。通常,一种规格的鱼钩配两三个规格的子线,就足以适应多种鱼情了。
只要鱼的吃口重,不论是主线还是子线,线号都要选大些。休闲钓大鱼用粗线,竞技钓快鱼也要用粗线。
上鱼频率高,自然要用较粗的线。比如钓200克左右的鲫鱼,如果特别糗、猾,气温低,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用3号或3.5号袖配0.2号子线足以应对,甚至0.15.0.1号标准予线。还是200克的鲫鱼,如果鱼来得快,主线最大配到1.2号,子线最大配到0.8号才可以实现速钓狂飞。
竞技钓中还有一种鱼情:鱼上钩不错,一旦改用粗子线时,上鱼频率立马就下降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过去曾经写过一篇小文,说到合理断线钓鱼反而增加的事实。这个事实,是建立在鱼的密度较大、上鱼频率较高且较为稳定、鱼对钓线非常敏感的前提下的。比如某一场鱼,断5根子线时获鱼最多。如果只断四根、三根甚至一根子线都不断,获鱼反而少很多。但是如果断了6根或者更多的子线,鱼获也会变少了。
偏爱用细线小钩的朋友,如果用大漂大坠,断线的概率一定会增大很多。频繁的扬竿,加上细线和过重的漂坠,会对主线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在浮漂部位,这也是浮漂应该尽量轻的原因之 。
长竿、硬竿,意味着提竿时对线的冲击力大,自然需要加大钓线的号数。反之,短竿软竿则可以使用小号钓线。
拉饵钓,对子线的破坏性大,要求子线抗卷曲的特性更好,搓饵钓比较不容易造成子线卷曲。深水钓场,对主线的切水性要求不高,浅水钓远,大线一定要有较好的切水性。
提钓,是近几年常用的钓法。垂钓中端着鱼竿,不让浮漂下沉到正常的目数。旦浮漂出现 个小小的下顿,立马提竿,即可得鱼。这种钓法在无风无浪的钓场多用,稍有风浪时线组容易被吹移钓位。
有这么一种特殊情况:从侧面来了很小的风、水面却很平静,钓线漂在水面,此时浮漂可能被吹得上升很高目数。注意把风线压下水,能延长线组在窝子中停留的时间。
调漂时,钓线的位置对浮漂的影响可能达到3目以上。漂在水面和悬在空中的钓线,也可能因为风的吹拂,对浮漂产生上牵力。所以调漂时,密切关注线的位置,注意把线压到固定的、正常垂钓时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悬坠钓中使用子线的长短,可以参考以下规律:
小鱼短,大鱼长;跑铅短,悬坠长;生口短,猾口长;快鱼短,慢鱼长;走水短,静水长:饵轻短,饵重长。例如:钓鲫鱼的子线长度一般在12--20厘米,钩距2~3厘米。鱼快、鱼小子线短,鱼慢鱼大子线长。浮钓钩距大,底钓钩距小。如果是钓草鱼、武昌鱼等,子线需要更长、钩距要更大,子线长度达到30厘米也不为多。
对子线来说,生口、上鱼快、气温正常吃口好、用虫饵,子线硬点、粗点较好。反之,猾鱼、慢鱼、气温极低或极高,子线还是柔软些为好,柔软的子线不阻挡鱼钩被鱼吸八。
一般来说,细线再硬也很软,粗线再软也显得比较硬。因此,软和硬是相对于同样线径的钓线来说的。对于0.2号以下的子线来说,个人认为还是偏硬些比较好,一是不容易缠绕,二是在钩饵向下飘的过程中,能使子线挺实、显得舒展。
主线不遵守上述规律。
因为软的钓线往往伴随着伸长率高的麻烦,这对主线来说是个缺点,所以多数情况下主线还是偏硬为好。有人说钓线本身有灵敏度,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子线柔软了易进嘴,主线柔软了在水中直线性好没有任何弯曲,能很好地传递信号。不过这个灵钝差异实在太小了,而且无法衡量。
钓线性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细线变得快,粗线变得慢。一副钓线,多半是绑钩处的结节强力最低;主线用过段时间后一定是8字环上方的一小段磨损最大。注意这个规律,及时更换子线,及时剪去8字环上方的小段主线再重新绑一下,可以提高整副线组的拉力。
每只鱼竿最适合的钓线是一定的。出于对竿的保护,线的强力应低于竿的强力。如果有失手绳的保护,线的强力才可以放大。
不考虑鱼竿的问题,线和钩的强力搭配不当的话,可能表现为拉伤鱼嘴脱钩、拉开钩门脱钩、拉断钩子脱钩、断线脱钩几种情况。粗条大钩和粗子线增加了强度,却增加了鱼吸入钩饵的难度;细线小钩增加了鱼钩进嘴的方便性,却降低了拉力。一个有经验的钓鱼人,要在这些难点中合理挑选,取得最佳组合。
钩线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钩线强力大致相当。但是也有比较另类的配置:粗线配小钩、细线配大钩和细线配粗条钩,它们在竞技钓中所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粗线配小钩针对开口很小的大鱼,细线配粗条钩能提高细线的结节强力、减少钩子被拉开的可能,细线配大钩能减少钩子张开和脱钩的机率,钩吃口轻且比较猾的大鲫鱼时很有用。
配置好的线组,如果老是断线,说明鱼钩条可以更细、钩子可以更小,鱼钩常被拉开说明线应当再细些或者钩条可以更粗。喜欢用通线的钓友,选择钩条偏细的鱼钩,对主线有定的保护作用。
大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