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淇鲫除非奇迹
唐朝
10月18日,钓友7人驱车近百公里,寻找淇河源头,想钓淇河双背野鲫。既品品贡品的滋味,又填补填补钓史上的空白。
淇河鲫鱼,传说中的贡品。至于是什么时候的贡品,又是贡给哪位皇帝老爷的,因为不是俺庄的事儿,我也就没认真,去查查历史。要是哪位知道,可在帖里跟一下,让我也知知其二。
虽然对淇鲫的历史不太明了,但并不影响我吃淇鲫的欲望。街头饭店的号称淇河野鲫的鱼尽管吃过,但我怀疑其野的身份证是饭铺的人伪造的。因此,钓上一条正宗的淇河野鲫,吃上一条正宗的淇河野鲫,成了我的一个小小心愿。
当这个心愿成了7个人的共同心愿时,行动就不可避免了。
我们的目的地是淇河的源头,我们相信那里的鲫鱼应该是最正宗的,最双背的。
淇河的源头之一在辉县、林县和临淇三县的太行山区之间,山间溪水汇流成河,在临淇县五龙镇荷花村自然形成一个水面很大的天然钓场。据说,夏天在这里钓鱼的人不少,出的货色多为鲫鱼和黑鱼,当然也少不了白条和别的小杂鱼。这里的河流还有一个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是自东向西流。
由于是河流,天然的河流。河道的两旁多为沼泽,车既难行,人更难走。18日的气温比较低,见到清澈透明的淇河时,天雾濛濛的。好不容易走到钓场时,我们呆了。
两个人划着船在钓场布满了沾网,船头还站立着几个鱼鹰。
废了!经向老乡打探,距此五六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万泉湖的地方有鱼可钓,不过是收费的。收费就收费吧,既然来了,总是要耍耍的。
到达万泉湖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景区,因为是深秋了,景区门票钱也不要。我们想,钓鱼也未必有人收钱。
正如我们所想,钓鱼钱的确没人要。
支下竿,和好饵,调好漂,扔进深达三四米的湖水中,已是中午头儿了。搓了两钩,鱼就进了窝,第四钩出来一条二两的白条,招来没专心钓鱼的几位。没等他们走到跟前,漂又是一个大沉,提,还是白条。
白条钓完了,鲫鱼总会来的。有钓友阴阴阳阳的。虽有点阴阳,但道理还是有的。我坚信“双背”会来的。
但是没让我等到“双背”来,同来的领导兼钓友就要去订餐了。
万泉湖是景区,很美、很原始的景区。是景区当然不会少了吃的住的地儿。不到20分钟,领导的电话过来,吃饭吧,吃完再钓。
“双背”再有诱惑力,也难抵领导的被尊重权。
吃吧,收拾完刚打开的家伙,坐到饭桌旁。因心不在焉,饭吃得也快,但吃完也已是下午两点十分。
领导说,钓鱼的去钓,不钓的来打牌。
到湖边再拾掇好武器,两点半了。
这里的水更深,重窝已布,但心里知道想在回家前把鱼诱过来,是难上加难的事儿。水面太大了,几十公里长的湖,鱼的鼻子又有多尖啊。
很没信心。
事实也证明了没信心也正是对野钓的了解。到4点收竿,又只是上了5条白条。
跑了百拾公里来喂了喂鱼,使我不由得想想起了钓鱼之家的喂鱼专业户钓友。不是吗?野钓,终究是喂提食儿多,出来的鱼儿少。但我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的。
今天是想上淇鲫,除非奇迹,明天呢?明年呢?卫星都能上天,“双背”就不会上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