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浪鱼如何推浪 无钩线咋能钓鱼
有关钓鱼的词,比较有名的数张志和的鱼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鱼歌子”,因其意境优美,千百年来是脍炙人口、童稚小儿也能朗朗成诵。但鲜为人知的是,那个朝代还有一个会胡诌点歪词的诗人,也写了一首“问鱼”,是填的什么南江月的词牌,在唐诗三百首中找不到。我从浩瀚书籍堆中把它给捡了出来,贴给大家,供大伙一笑:
南江月 问鱼 作者 不祥
问讯湖边春色,
重来又是几回?
早春消息挂柳眉,
水绿草青鱼追!
敢请水中鱼儿,
能否贪咱饵美?
雨丝疏疏沁人醉,
鱼乐人欢不归!
可笑这位作者也是鱼痴了,居然还夸自己的饵料好,令鱼儿都去他那儿报到,那河里鱼儿不要被他赶尽杀绝啊。要我说,那钓鱼一方面是要碰运气,另一方面它又和天气、水情、鱼况……等等都有关系,并不是说你饵料好就能十竿九不空的,对吧。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且说我家地处江南水乡,周围水洼、小河处处,小时候总喜欢去钓个鱼、摸个虾。也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钓法。比如,小时候去到河边,总见到有人举着一根长竿,长线,线的顶端有一个亮晶晶的似铜牌状的东西,将其放入水中,反复拎上、拎下;拖来、拖去。别人告诉我,这叫“铜牌钩”,专门钓鮊鱼。这是一种无饵钓法,将铜牌在水中拎来拖去,像极了小虾流动,如果河里有鮊鱼,就会吸引它们来觅食。其形如斧,且用黄铜块制作,故而又称“铜牌钓鱼”。在铜斧背的侧面缚有鱼钩,铜牌是活动的,下钩时,先使铜牌沿线下滑到鱼钩的弯弓处。当钩徐徐沉入水中,快要到河底时,钓者利用前臂之力急速提竿,但又不将鱼钩提出水面;然后,再让钩慢慢下沉……这样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由于铜牌受水的阻力和提竿时钓线与孔内壁摩擦的缘故,使随钩下沉的铜牌自动绕钩柄旋转,产生熠熠光泽,恰如虾在游动,鲌鱼就会前来抢食。因鲌鱼生就一张大嘴,一口会将铜牌连钩都吞下去。此时,垂钓者凭手感便可觉察到鱼吞钩时的撞击力,或猛然向下的拽拉力,只要及时提竿便可得鱼了。
在我们这里鮊鱼又称翘嘴红鮊,俗称白鱼、白条,以吃其它的鱼虾为生,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性的鱼类。在水中见到猎物就猛扑过去,它的嘴也大,鱼身呈扁体、流线型,鱼肉味道鲜美,是太湖地区著名“三白”之一。我在垂钓时也经常碰到,通常是钩子还没下到水底就被抢跑了,只见浮漂向斜地里直拉过去,这时往往就会拎到白条。不过不大,一般也就几两,一斤以上的没钓到过。而现在的河边,那用铜牌钩钓的人就已经见不到了。因为这种大的白条也已经绝迹了!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水浒里的张顺“浪里白条”来,估计就是说的这种鱼吧,哈哈。
还有一种水中霸王“鳡鱼”,我们叫黄钻的,也叫“竿鱼”“水老虎”“横鱼”,像潜水艇一般的身体,那就更厉害了。因为篇幅关系,我就不多介绍。
你可还真别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还真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呢?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说,东北黑龙江那边的深山老林里有一个林区,那儿砍伐的林木需要森林小火车来装,那小火车每隔一段时间来这么一趟,把砍下的木材运走。那年四五月份,小火车来到这儿的时候春暖花开(东北的春天来的晚),火车司机想把穿了一冬的棉袄洗一下,脱下来看看油腻腻的,就把它用麻绳扎紧,往河里面一扔,另一端绑牢在河旁的小树上——意思是让溪水将他的这件脏东西冲洗干净,也是个跟我差不多的懒人,哈哈。然后自顾自的开着小火车回去了。
过了几天,他又开着小火车来了,诸事自有别人料理,他先去看看自己的棉袄冲得怎么样了。一到河边,老远只见系着绳子的小树东倒西歪,好象有东西在拉它一般,而那系在树上的绳子则绷得笔直。诧异之间,他也顾不上细加分析,上去就抓起绳子和他的“棉袄”拔起河来,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力量奇大,直把他往河里面拉,他拼命之余、再靠小树的一把劲、也靠那东西已经先跟小树拔了一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拉至脚下,只见水中浪花直贱——你道是什么东西?原来是一条大鱼,而且是一条被现在的日本人称作“梦幻之鱼”的哲罗鱼!拎上来细细一看,发现那棉袄挂在嘴边,一根麻绳从它的嘴里进去,而他那油腻腻的棉袄从它的鳃外吐出来,估计它是把棉袄当美味吞进去,觉着不对又从鳃里吐出来,但这么一来是无法弄了:收也收不起、吐也吐不掉,成了司机一家的下酒菜。
这是两个钓鱼的例子,一个有钩子的,一个无钩子的,也算是比较稀罕的事情。而在我们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地处黄海之滨,又是咸淡水交界之处,所以在这里的大小河中生长了特有的一些鱼类。推浪鱼就是其中的一种,因其喜逆水而游,在大浪之中逍遥随潮,很是潇洒,故曰“推浪鱼”。这种鱼无刺少刺,肉质细嫩滑爽,鲜美无比。烧起来只要油盐,其它一概不要(当然,如果有的话放点也无妨)。我们兵团战士知道了有这么一种美味佳肴,就生长在身边的河里,你说还会放它们生路吗?你以为我们有菩萨心肠啊,哈哈。
欲知咱们如何请“推浪鱼”来我们肚里,请稍候……正在河里面摸呢……
下面是前两天路过一野河见到的垂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