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钓时候因为水域不像是竞技池那样,水底是人工开凿的平整地面。
野钓水域的水底千奇百怪,斜坡、沟坎、石块都有可能存在。
钓鱼时把钓组抛到水里,如果没有清楚的试探出水底的样子,那就成了摸黑钓了。
为此必须知道“底”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子。
一般来说,都是通过浮漂来了解下面的情况的,即通过浮漂的调整来了解水底的自然状况,然后才可能把鱼钓好。
那么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1 找底方法
使用用橡皮或铅皮挂钩来验证找底,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使用这种方法来直接找底,虽然的确快捷,半水调好漂后挂上橡皮,直接就找到底了。
但是这种找底方式是无法确认底是否是“真实”的。
比如说水底的浆层较厚,较重的橡皮或者铅块会直接沉入浆层中。
这种误差在钓鲤鱼用大饵时经常出现,由于饵过重,使得水线倾斜,或陷入泥里,即使有鱼来吃饵,也只能看到送漂,而看不到鱼吞饵时的顿口,错失了许多机会。
实钓中的表现为:
鱼星四起,漂晃来晃去,就是看不到真口,或者总是提竿时锚到鱼,上来了钩都不在鱼嘴上,而是锚在鱼身上。
空钩找底:
其实空钩不带任何东西也是一样可以找到底的,方法也比较简单,记住调目就可以,找底时只要漂超过调目,那钩就到底了。
比如调的是4目,空钩入水,漂是4目一线,那钩就到底了。 这个方法不好把握,在有虚底、风浪、转水、线弯曲等情况下,这方法就不好用了,所以这方法是在钓鱼过程中临时措施。
反向找底:
漂是从下面调起来的,调校时很清楚饵离底有多远,再通过自己对饵的了解,很容易找到底。
2 不同底的应对措施 浆层底:
几乎所有的野钓水域都存在浆层,它是尘土、鱼排泄物、腐烂的物质等沉在水底,比重很接近水,在这样的钓场里钓鱼,饵稍重一点,就会没入浆层中,有时看到鱼星四起,就是看不到口,提竿逗引一下,鱼就中钩了。
这样的情况就很可能是饵入浆层了,这时只需要让漂把饵吊起来,浮于浆层之上,这样鱼才有机会看到饵,吃到饵。
具体的方法是:
下推漂,或减铅。 杂草底:情况很多,比如,沉水植物、死去的岸草,树枝,藻类等。
最好是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钓鱼,可有的时候没办法了,就那个位置有鱼。
这种底在钓鱼时表现为,只要抛到某一点上,钩能下去,肯定中鱼,偏离了就没口。
在饵快要到位时有很明显的托的现象,而后向下沉到钓目。
对付这样的底有两个方法:
可以在窝边打窝钓,但一定要找到鱼窝的出口,而避免钓死边。
另一个方法是,钓底浮,让饵接近草梢。
石头或砖瓦底:
应对这样的底,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饵轻触底,在饵雾化后钩会悬起,避免挂底。
3 看清水底的鱼 就鱼而言它们和底是有必然联系的,这才是最重要,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净底:
就是相对干净的底,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
自然净底
有些地方由于水的冲刷等水底很平整,没有杂物。
比如断流的河道,常年钓鱼的窝子。
人工的就是人造的,比如新水泥池子,大水面人们下水铺设的垫层。由于底很干净,鱼不会很集中,但鱼很容易发现饵的存在,很容易把鱼引来。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底采用钓底作钓是个不错的选择。
浆层底:
又一次把它列出来是因为它很特殊,如果能避开就尽量避开这样的钓位。
但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通过之前的方法,知道了水底有浆层,就只能解决了。
由于这样的底稍有搅动,水底就会浑浊不堪,即使把鱼引来了,鱼也什么也看不到,在窝里乱穿。
所以看到漂动作夸张,提竿总不中鱼,甚至有时锚到鱼时,就应当即使采取措施,用颜色浅的饵,钓窝边,或钓浮。
杂乱底:
活的沉水植物底,由于许多浮游生物喜欢寄居在这里,分布于水草之间,所以这里多为中层鱼的生活区,鱼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它们一般都不会主动陷入很密集的水草中而自找麻烦,而是在相对稀疏的草间形成群体,捕捉食物。如果把饵投到草外,脱离了草区,它们更不会轻易离开安逸的家的。
因此在为它们设陷阱时,一定要把饵悬于草间,利用那鱼形成的在草间捕食的习惯,钓到它们。
石底:
除一些捕食鱼类隐身其间外,其他的鱼都是过客,因为这里食物较分散,鱼不得不到处流浪,对付这样的鱼,就要了解其过客行为,把陷阱设在鱼儿的路途上。
当了解这样的底后,找到水底的大石头就基本上就找到鱼了,但也要把钓点设在石边的背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