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5月在西安捧起第5届钓王杯后,化绍新成了一颗耀眼明星。2001年5月,记者在北京采访化绍新,写了〈化绍新和他的化氏〉。2002年10月,记者以两个整天采访了这位著名钓手,就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寻求解答——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在2001年10月秦皇岛第5届”海狮杯“上获得冠军,我发现您针对鱼的吃口变化先后用了4种不同规格的鱼漂。在鱼漂理论,制造理念和实践感受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时候,请您给读者说说。该怎样认识和把握鱼漂的运动规律。
四款战斗型鱼漂
池钓用的鱼漂漂身都是流线型,它的造型特征可以概括为4种:粗身,瘦身,特长细身和专门设计的特殊形状等。我经常使用的4种是:
1.短身,最大直径5~7.5MM;身长100MM左右;吃铅2~3.5克。这类鱼漂的设计理念是:漂身短,浮力大。灵敏度高,所以都选择很轻的材料,多用孔雀翎和巴尔杉木制作,外层刷漆很薄,一眼就能看出材质的好坏。近年出现的漂身收短,肩宽下落的小瓜子鱼漂是它的变形。这类鱼漂的特点是吃铅不大不小,一翻身就站直了,所以容易启动。缺点是稳定性不足,鱼一靠近钓饵或刚张口,饵还没有进嘴漂尖就有动作了,起伏不定,似是而非的空较多,即使下幅度很大也不一定中鱼。它适合于初春,深秋和冬天钓吃口很轻很小,这类鱼漂有的漂身上部有内置空腔,配重后下端稳定性提高,因此适合打浮钓快鱼。虽仍有空,但钓快鱼是见信号就抓,无所谓信号虚实。
2 长身短脚,身长150~180MM,短碳脚,9~11目实心漂尖。漂身长鱼漂的自重大,脚短,重心偏下,所以也有翻身快的特点。与短身鱼漂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稳定性强,能有效抗拒水的横向阻力。这种鱼漂在静止时是轻易启动不了的,所以能避免一部分小鱼信号,适合底钓滑鱼。
秦皇岛2号塘的鲫鱼难钓是公认的,1个半小时钓30尾就不错了,我用短身漂不管钓哪个深度,都是上窜下跳,能在10竿中钓一尾鱼就满足了,但这样的中鱼率只要掉下去一场就完蛋。我在浪费了十几分钟后决定换漂,用长身漂代替短身漂,这样鱼漂到位的时间延长了,两饵定位后的稳定性增强,动作的明显改观首先表现在下幅度降低,有了轻微下,其次是抬漂信号由假变真,再就是漂尖起伏摇晃的乱信号减少了。
3 收身长脚,身长100~120MM,脚长为漂身的4/5,13目以上超长实心漂尖,吃铅4~8克。超长漂尖优劣如何?我的认识是:从肩的位置向下收缩的鱼漂稳定性不如长身短脚漂,翻身比短身漂慢。为此从脚和尖两个方向上作适当延长,可以增强鱼漂在运动中的稳定性。除了翻身较慢,这款鱼漂的另一个特点是下行缓慢,能及时反映两饵到底前的截口鱼汛,是专用于密度高,鱼种杂,鲤鲫扁草鲢混养池塘全泳层擒鱼用的。掌握它的运动规律就是:一翻身就可能有动作,如站不直,沉不下去都是鱼汛;下行中出现停顿,抬漂。斜拉黑漂就更用不着疑惑了。但用它钓底要注意,不要钓的太灵,因为灵了会出现许多假动作,可是有一个特例,就是底钓鲢鳙的效果特好,然而它的最大用途就是钓混合鱼。
4 瘦身短脚身长120~140MM,空心漂尖,吃铅1~3克。这款鱼漂过去很流行,但最近被冷落了。其实它是鱼漂中最老实,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款式。说它老实是因为稳定性,灵敏性都不错,不管是孔雀翎,杉木还是芦苇和塑料制作,都有信号正确的基本特性。说它好掌握,是因为水压变化和杂乱鱼情造成的不规范信号容易识别,只要漂尖显示的上下动作能体现停滞和一定力度,提杆是很少出现空的。它被竞技钓手接受,主要用来钓生口鱼,尤其是第一场比赛必须用它来检验鱼的吃口,才能在以后的比赛中知道鱼有没有变猾,从100尾/小时变为10尾/小时的时候,用它钓停留在水皮下的散鱼可以减少空,第七届钓王杯的时候我就是靠它以9尾拿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