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钓竿选购要领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玩钓鱼,当然就得要有根好钓竿。对于有着14年淡钓经验的大笨狗阁下,手边长长短短各式钓竿不下20条。因此,对于选购钓竿可谓是经验丰富,无人可比。好在笨狗心地善良,好东西不敢独享,贡献出来与渔坛诸友分享!
矶钓有矶钓的家俬、溪钓有溪钓的玩意,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不至于搞错。但在每一个单项钓法里面,却又有着若干种不同的竿子规格,像是长度、号数、调性等等,这么一细分,可就有点折腾人了。其实钓竿之所以有各种规格,乃是为了应付不同场地、钓法、鱼种、鱼性、鱼体大小,甚至钓饵种类、咬饵龟不龟毛等客观条件而设的。
俺先暂且按下淡钓不表,因为我发现对这里的渔夫们讲淡钓,无异于对牛弹琴。单说矶钓方面,对竿子长度最大的影响因子,殆为钓座与水下地形间之相互关系!大凡钓座越是高耸、水底环境越是复杂(多暗礁、沟崁等障碍)之处,操竿搏鱼越不容易、鱼儿钻洞或子线“戮达仔”机率越高,所以就需要越长(十八尺以上)的竿子来减低失败率;反之,钓座低、环境单纯的地方,使用轻便且容易操控的短竿(十五尺以内)当然比较愉快、方便。
除了长度之外,竿子还有软硬的差异,这在船钓来说(包括铁板钓法),主要是考虑负铅重与对象鱼大小的不同,其中负铅量乃是看海流缓急和钓点深度而定,需要用越重的铅,竿子就得越硬;对象鱼的影响则是,像红魽、石斑之类体型大或力气大的家伙,当然要用硬竿才能招架,红目鲢、白带鱼等的小东东则软竿即可。
但对矶钓而言,竿子软硬却是看风浪大小、要不要远投、对象鱼种、惯用钓法等方面来定的,因为通常软竿的抗风能力较差,风浪大时将会平添操作上的困难,而抛投需要够重的钓组来实施,也就是说竿子硬些才容易负荷钓组重量;至于鱼种的影响,钓黑毛、黑鲷、臭肚时通常都不需太硬的竿子--一号、一‧五号对大多数场合已然足够,但若已知钓场上都是白毛、猪哥、拉仑之类货色时,就得用粗鸡丝(二号以上)对付了。
在前两贴略谈过钓竿的长度和硬度之后,老师接着要来给大家讲一下调性和其它几个小问题。
调性这个东西也是相当抽象的概念,尽管日系钓竿有所谓“三-七调”、“二-八调”、“四-六调”或“先调子”、“胴调子”等称谓,欧美系列(如路亚竿、毛钩竿)也有 Fast Action、Slow Action、Through Action 等的区别,但要具体形容出这些词汇的意义,却是十分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不太懂普通话的老广东们理解什么叫“调性”,老师在这里不妨换个角度来谈这问题:当钓竿受到一个单位拉力的时候,它“最弯曲的点”落在竿身上什么位置,就代表了它具有何种调性。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把同样硬度、同样长度的两根竿子分别加以同样大小的力量来拉弯它,A竿只有尖端那一节弯成一个半圆弧,其它几节一直到手柄都没什么弯到,那么它就是相当“先调子”的“二-八调”或者“一-九调”竿了,英文叫做Fast Action;而B竿若是弯在大约竿身中段的地方,则它是偏“胴调子”中的“四-六调”甚至“五-五调”竿,英文叫做Through Action。
这种调性的差异,其意义在于:越是趋向先调子者,鱼讯和操竿动作的传导越直接、明确,但竿身的缓冲能力越差、越容易断线或脱钩;反之,越是趋向胴调子者,它的缓冲能力越好,但传达受力状况和控线动态的能力越差。
另外调性也会影响钓组的抛送,一般而言,越是先调子者越适合抛轻的钓组,而越重的就需要越偏向胴调子的钓竿。
需注意者,上述内容都是相对的、比较性的说法,而非绝对的标准,也就是说,“调性”这个称谓也是缺乏客观数据的,每一家产品都各自有其划分标准,同时它还会跟硬度、长度交互影响,使得每一款竿子都有它自己的“个性”,所以消费者还是必须多比较、多抽出来舞弄舞弄,甚至多多累积使用经验,才容易找到中意的东西。
谈过了长度、硬度、调性之后,还有“拿起来顺不顺手”这个更抽象的感觉,也常令钓友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本期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GAMAKATSU 公司出品的竿子,规格表中常有一项标示叫做“Moment”,是别家厂商所没有的,这东西其实就是物理学中“力矩”观念的运用,它的定义是“钓竿重量(kg)×重心到竿尾的距离(cm)”;当这个乘积越小的时候,就表示竿子越轻或重心距离竿尾越近,拿起来也就越顺手、不容易累。
因为这是一项有数字依据的规格,所以比起调性、硬度等抽象概念都要实际得多,且甚具参考价值。通常“Moment”数值在三十以内者,使用上都算蛮轻巧、称手的,数值越大则越容易让人觉得重、前端有“垂垂”的倾向。
至于没有这项标示的厂牌,他们的竿子该怎么选购?那当然就只好拿起来掂掂看啰!一般说来,越是需要长时间拿在手上操作者——如矶钓竿、溪钓竿之类,它的重心要越接近握把、重量要越轻,而那些抛投出去之后就可以置竿等待的——像沙滩和防波堤打远投等类,则不太需要考虑那么多,反而稍重一点、重心往前一点更有利抛投。
再来讲一下“先径”和“元径”的问题。所谓先径就是指竿尖的外直径,而元径则是握把处的外直径;其中后者问题较小,反正各种成品都会设计成适合手握的粗细,但前者麻烦就大了,它的粗细会直接影响到钓法与操竿便利性。
有些厂牌如 DAIWA 者,会把同系列的竿子分出“T Type”、“F Type”两类,T Type 的竿尖较粗、为空心构造者;F Type 的较细(指同样号数而言),属实心竿尾。为什么有这些分别?那个 T 和 F 又是什么意义?原来空心尾的直径较粗(以矶钓竿而言一般都在 2.0mm 以上)、性质较硬,能耐受较激烈的操作,所以被称为“Tournament”(竞技)级的竿子,而实心竿尾直径较细(2.0mm 以下)、质地柔软,能够妥善操控轻巧的钓组,因此特别适合“Fukase”钓法发挥,是故有 T 和 F 的分别。
当然有些厂商是不来这套的,他们喜欢生产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类型,像 SHIMANO(岛野)就多为空心、硬挺的竿尾,GAMAKATSU(浦克)则多为实心、软调细竿尾。
其它如材质、仕舞寸法(收纳后的长度)、继数(竿身分几节)等等,在钓竿包装盒上都有标示,问题比较小,老师就略过不谈了。下一期老师将教你们怎么到渔具店里挑三捡四,以免买到令自己抓狂的东西。
说起此项技巧,一言以蔽之,重点就是:必须找好东西!但这“好”字可不是名贵或昂贵之意,而是一堆同级品之中最好的一支。
假设你已确定想买什么长度、号数、重量等等规格的钓竿,此时最好把货架上符合所需的产品都分别拿下来比较看看;比较什么呢?首先,若是振出竿(天线式)请抽出全部竿节,并继竿(插节式)则全部接合好,然后握住竿柄上下摇一摇(当然要先找个空间够大的地方,并小心不要让竿子碰到任何东西。)看它的“振动型态”如何。
通常摇动钓竿的时候,竿身都会呈波浪状上下振动,此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反曲点”,也就是竿身的这两个点几乎不会上下振动,但离此二点越远处振幅(竿身上下起伏的幅度)就越大。观察这种振动型态的用意是:第一、通常越偏向胴调子的钓竿,其反曲点越接近钓竿中段,且两者越互相靠近;第二、越偏向胴调子、越软的竿子,竿身振幅越大。(但重磅级拖钓竿、船钓竿都太过粗硬,几乎不会因摇动而产生振幅,故不适合如此检查。)
接下来听听看竿身有无异常响声;许多竿子在完全伸展状态下,一摇动就会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假如它响个两、三下就不再出现,那可能是你伸展时没确实抽紧(或插紧),尚不至于影响品质,但若老是有杂音出现,那多半就是竿节接头没处理好了,这种产品不买也罢!
了解了振幅、反曲点、杂音等的影响之后,下一步,请人帮忙捏着竿尖,你则模仿中鱼那样挺起竿身(注意绝不可挺得太用力,捏竿尖的人更不可突然松手。)看看整个竿子的弯曲弧度顺不顺,如果有某一节弯得特别厉害(通常是最细那一节),就表示“过节不好”,容易出问题。然后请再拿着竿子从手柄往竿尖瞄,并且一面瞄一面要旋转竿身,看看每一节竿身是否直挺、有没有在接头处形成歪扭的角度?不直挺者请不必考虑。
再来,一面收起竿节一面仔细观察和抚摸竿身表面,看看涂装有无气泡、沙眼、厚薄不均等瑕疵?卷线器座和丝道环(如果有的话)安装牢固与否?位置是否恰当?
收起全部竿节之后,请分别检查每一节的两端,看看管壁厚度是否整圈均匀(天线竿需旋开竿尾塞才看得到),假如厚薄不均的话将很容易折断。再看看每一节外表靠近接续处,是否有一截比较粗的部分?这是为了补强而做的措施,若有,应该就比较耐用一些。
检查过上述诸项之后,应该就已能筛选出合格产品了,此时你只剩下一个考虑因素:价钱!然则这个问题实在太敏感、太有争议,所以还是跳过吧,看倌不妨就同一产品多比较几家,看看谁出的价钱最实惠、谁的服务最贴心,这样就不会吃亏了。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