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的购买和挑选 在日常垂钓中,钓友们总会为购买和使用浮漂而产生些许问题。
常见挑选浮漂的方法多为四步:
第一步,旋转浮漂,由漂身反光和手摸的感觉中得到浮漂表面是否光滑,涂层是否均匀。浮漂摩擦系数较小,水阻较小,在出现下顿或者上顶的口时,会比较有利一些。
第二步,看浮漂的漂型设计是否垂直,漂身是否完美。
第三步,掂量浮漂的重量,是否轻盈。现在多说的吃铅比,说道吃铅比,
首先需要一个前提,即,两只浮漂的吃铅量相同,吃铅量大小相同的浮漂即为同等大小的浮漂。
选两只吃铅量相同、造型相似的浮漂作为对比,当浮漂自重越小,也就是说浮漂越轻时,它的体积越小,在水中的水阻就小一些,直观看来就是更灵敏。
第四步,观察浮漂漂脚漂尾,浮漂的漂尾一般由橙黄、红、绿等各种颜色组成,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视觉,选择自己觉得比较醒目的那一只。
以上四点是浮漂的简单鉴定,一般浮漂的质量在实际使用中会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
比如,将浮漂加上铅皮后调整出四目,放入调漂桶中,根据浮漂目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浮漂是否吃水。另外,浮漂的同心度是比较难以判断的一点,但如果一只浮漂同心度相差太大,达到毫米的量,那么在实际钓鱼时,频繁提竿、抽窝后,浮漂由于同心度不佳,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爆裂。
休闲钓三只浮漂打天下 这个题目也许说的比较大,每一只浮漂其实都能钓鱼,台钓浮漂之所以造型多样,是为了更精致的适用于各种鱼情,达到应变自如的效果,钓更多的鱼!
1.浮漂的吃铅、身径、身长对比 鲫鱼漂,其实,这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介绍。
因为在应对许多鱼情时,比如轻口、池钓、微风的情况下,使用鲫鱼漂、细线组小钩也可以垂钓老鱼、滑鱼、受惊较大的回锅鱼,一般这些鱼由于各种原因,身体状况会较差,因此可以使用相对较小的小钩细线来垂钓。
并且,在此时,使用细长身鲫鱼浮漂,更加有利鱼看清楚轻微的吃口现象。另外,如果鱼群上浮,则我们可以选择枣核型浮漂,这样一方面达到灵敏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横截面较大,下沉较慢的原理,达到钓翻身、行程、截口的效果。
首先,这三只浮漂采取同样的材料制作。第一,观察它们的吃铅量。第二、对比身径,也就是浮漂的横截面直径。 第三、对比身长。 体积的不同、浮漂收肩角度的不同,造成了它们最主要的差异。
许多钓友多说短身、枣核型浮漂比较灵敏,这种说法是对的,但需要有一个前提,即相同材料,身径相同。在这样的前提下,浮漂身长越短,吃铅越小,自然就达到”灵敏“了。
但如果相同材料制作的吃铅相同的浮漂,做成枣核型甚至是球型和做成细长身的差别,绝对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不打行程、不钓浮鱼,一般细长身浮漂出口的情况会好一些。
休闲钓时,一般浮漂的造型多为长枣核型,主要还是将浮漂的横截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钓友们更多的看到下顿的口。
如果是钓浮鱼,使用短枣核,横截面较大的浮漂,则多是抓鱼在上层吃口后,浮漂失去铅坠的牵引力,横移或者上顶的口。但这种情况需要鱼的密度稍微大一些才能实现单一的抓上顶口。
根据身径等参数的不同,再对比我们垂钓的鱼情,即可挑选出比较合理适用的浮漂。
2.浮漂的吃铅、身长、脚长、尾长、尾径的区别 浮漂的脚径最直观的影响是对漂座的要求。
漂脚越粗,就需要更大号的漂座去配合。从结构上来说,漂脚越细,对浮漂自重影响越小,且下沉时,水阻也相对小一些。但这需要一定前提的对比。 下边两只浮漂,标明为混养漂,但其实根据身径、身长、吃铅的对比,只说明漂尾的长短、直径问题,漂尾越长,一般需要配合同样长的漂脚或者做成细长身,以达到翻身的需要。
在此说明钓行程的机理,什么是钓行程?
浮漂的漂尾长短主要是根据所钓水层的不同而设计的,一般长尾浮漂适合钓行程,因为尾长,下沉时,可以看到更多的水层情况。
打行程主要指的是,抓取浮漂从饵料下沉,到浮漂到位这一段时间的所出现的鱼口。一般如果鱼密度较大,很可能出现饵料入水、浮漂翻身就有咬口的现象。而更多时候,我们钓行程钓的是慢鱼、浮鱼,因此鱼口主要出现在浮漂翻身过后,开始下沉,直到下沉到位后出现的鱼口。
这段鱼口主要和浮漂的尾长有关,漂尾越长,所看到的这段鱼口越多,而浮漂横截面越大,水阻越大,因而漂尾下沉入水的时间越长,可以说延长了饵料下沉的时间,更有利于特定鱼层的鱼儿吃饵。
因此,长漂尾有利于看到更多的鱼口,而漂尾的长短、粗细,则对浮漂的自重有一定影响,因而影响到灵敏度。
这在直观上,主要体现在顿的区别上。与浮漂的漂目的长短也有很大关系。
相同的前提,浮漂各项参数均相同,但漂尾粗细、目数长短不一致的情况下:
粗而短的漂目,在浮漂受到相同的力的时候,下顿较小。
细而长的漂目,在同样的力的情况下,下顿幅度会大一些,直观看来,感觉较为灵敏。
另外,如果浮漂漂尾长度和直径相同,目数较短而密的浮漂,比目数较长而少的浮漂要更容易分辨鱼口。
但如果距离过远,细目漂则会令钓者感觉看不清,因此细目浮漂多用于春季浅水、短竿钓鲫鱼。
3.巧克力球型浮漂。 这种浮漂由于漂身总长较长,为了实现翻身,往往做成球型、如图7。 图6也是一种巧克力球型浮漂,但浮漂下方收肩较缓,鱼口会好一些,相对于急收肩的球型浮漂,顿口时鱼口会更清晰一些。
最后,用一幅图来为大家说明浮漂各个部分的作用。希望对大家能够起到补充作用。上述三种浮漂,在应对不同水深、不同鱼情时,交替使用,即能达到应对各种鱼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