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浙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浙西北大多祟山峻岭,田很少,小溪流比较多。八十年代的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森林没被破坏,公路两旁的高山上满目翠绿,郁郁葱葱,路旁看去都是一人抱的马尾松,水桶那么大的老杉树。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每个周末和三五个伙伴徒步十多里路到镇上去读书。那个时候自行车还很少,山里的孩子读书基本靠走,最远的同学要走三十多里。现在想想真不容易啊。有人可能会说你们的父母为啥不陪你到学校啊,要知道那个年代孩子多,大人都忙着挣工分,哪有工夫管孩子。山里旳孩子野,独立的早些,也不太要管。放学回家还要割一篮猪草呢。扯的有点远了,回到正题,作为山里的孩子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放暑假了。男孩清一色穿着一条红短裤,光着膀子从早到晚,只要不是下雨,几乎天天泡在河里,不是游泳就是摸鱼捉虾。我们这里的水不深,除了弯子潭,一般都膝盖以下。鱼的种类以石斑鱼最多了,有雌雄之分。有黑斑花纹的是雌的,而雄石斑鱼则没有花纹,肚皮是白底粉红色,用力捏会肛门流出白色奶状物,实际上是精液。石斑鱼最大的有筷子长,它有个特点就是喜欢钻在石头底下,用手直接摸出来,如果摸到大的就连石头一起捧到岸上扔下再抓。有勤劳的大人利用田间歇力的时间就可以抓一碗鱼,盛鱼也不需要桶之类的,随随地头扯一段杨柳枝或者拔根狗尾巴草打个结就把鱼穿上了。我们小孩喜欢捧个石头估计哪块石头下有鱼就砸下去,然后把石头翻个身,如有鱼肯定被震昏了,肚皮朝天往上浮了。半不郎当的大小伙有的是力气,他们专门拿个八磅郎头,用竹子做把的,弹性好,一郎头下去往往把石头都砸裂开来,鱼儿还有不死的道理?更有甚者手里拿着几米长的八号铁丝专找浅滩抽白条,动作要相当快,运气好一鞭子有几条鱼浮在水面上。那时候鱼真旳很多,在河边洗菜时水里黑压压整群鱼围在脚边,还会啄你的脚,想抓又抓不住。那时候还见得到野生甲鱼,河鳗,改革开放之后,在一切向钱看的感召下,慢慢的农民的经济头脑活络了,开始抓鱼卖钱了。从一开始用纯粹旳手工捕鱼例如钓、网、拦鱼坝到炸药、电瓶,最终发展到用药毒鱼的地步。现在回农村再也见不到鱼儿成群、鸭孑戏水、人们游泳、洗菜、洗衣服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了。科技是发达了,路宽了,车子也越来越多了,房子也造高了,但是生态呢?空气呢?淳朴的民风呢?只能是一份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