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钓鱼没太注意漂脚,甚至不曾留意漂脚,究竟漂脚在浮标的整体功能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是怎样起的作用?
谈到漂脚无非就这么几点:长短、粗细、比重。
漂脚长短
我们都知道浮标有一个重心,在浮标的两端(任何一端),如果我们给它一个切向力的话,浮标都会以这个重心为轴心而旋转,而这个重心点到受力的这一端的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力臂,一个浮标的重心点距漂脚的底部距离就是浮漂翻身时的力臂,所以漂脚越长力臂就越长,而力臂越长,漂翻身时底部运动的轨迹也会越长,轨迹越长,漂翻身所用的时间也就会越长,也就是说漂脚越长浮标翻身就越慢。
另外,在浮漂的翻身过程中,浮漂的重心点不是固定在水的某一点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漂的翻身运动向水下慢慢移动的,也就是说浮漂翻身越慢,这支浮漂的重心点下降的就越深,那么浮漂翻身后浮标外露在水面的就会越少。
从上边分析的两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漂脚的长短至少影响了两个方面:一是浮漂翻身的快慢;二是浮标翻身后浮漂外露水面的多少。对于翻身的快慢会影响到诱鱼效果,从上面浮漂的运动规律可以看出浮漂从开始翻身的瞬间,就是铅坠减速的开始,这时一般在水的中下层了,如果塘内鱼稀、窝中鱼少,在坠带动着钩饵减速慢慢下沉的过程中,诱引远处鱼入窝就饵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知道,浮漂开始平卧水面和浮漂翻身这两个期间都有可能有鱼就饵,这时有时也能提竿中鱼,不过这些都被我们看作是钓鱼时的意外收获,因为这期间我们很难精确判断鱼讯,此时常提竿易改变我们所设的钓层,会把鱼层搞乱,所以我们如果遇到塘里鱼较多且吃口好,我们还是少用长脚的浮漂,如果窝里已有鱼,我们也应尽量避免使用长脚漂,不然易把窝内鱼引离窝而到水的更上层就饵,所以长脚漂仅适用于鱼稀、鱼的活动小、鱼口极慢的情况,或钓鱼的初期引鱼阶段。
我们也常讲长脚引鱼短脚钓鱼。特别是钓快鱼,我们用短脚漂,但是漂脚短促使标翻身加快还是有限度的,有时甚至在漂翻身后标体外露一大截不利于精确观察鱼迅,这就是为什么钓快鱼需要短脚加短漂体(身)两个因素来配合的。漂身的长短决定漂翻身的快慢,也决定着标翻身后外露水面的多少、立快了漂体外露,不利于精确观察鱼迅;露少了,示漂在标翻身后一段已入水,又蔽盖了一段鱼讯,所以漂脚的长短在我们早期精确观察鱼迅和尽可能多地不隐藏鱼讯也有密切的关系。
漂脚的粗细
漂脚的增粗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漂脚的强度;二是增加漂脚的重量。这里涉及到标脚的重量,即关于标脚的重点问题,我也就在这里一并讨论了。对增粗漂脚来增加强度的问题,首先是漂脚粗切水性差、阻力大,不符合制标中“尽量减少漂对水的阻力的原则”。
另外就象增加线经来增加钓线强度一样,愚蠢之举也。现在许多人仍赞成增加漂根的重量来增加漂翻身时的速度,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增加标脚的重量是以损失标的吃铅量为代价的,这个重量是在标脚上好,还是在坠上好?重量在标脚上作用是使漂自主翻身,而重量在铅坠上作用是使标被动翻身。
漂的自主翻身能蔽盖鱼迅,而被动翻身只要鱼改变铅坠的运动就会改变标的运动,能正确反应鱼讯语言,虽然在这期间我们的目的不是钓鱼而是引鱼,可当出现一个明显的鱼讯语言,我们有个意外收获何乐不为呢。现在大家都在用竹脚(粗,细易断)、粗碳脚、甚至钢脚,不管是用于什么目的,这与做标的设计理念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关系,我认为漂脚只要强度够,越细越轻越好,比如碳素的。
道理很好
鱼口好、钓快鱼用短脚漂,翻身快到底快。鱼口差用长脚漂,翻身慢到底慢,起到了诱鱼的作用。只能说各有所长吧。
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