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鲦(Hemiculter leucisculus;white semiknife-carp)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属的1种。又名粲条、白鲦。体长约70~140毫米,侧扁,头后背侧轮廓平直,腹侧自胸鳍基部下方至肛门有皮质腹棱;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钩状;侧线完全,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急剧下弯,成一明显角度,行于体侧下半部,至臀鳍上方又向上弯至尾柄侧中部;背鳍约位于体的中部,具硬刺;臀鳍位于背鳍基后下方,无硬刺;尾鳍分叉深,下叶比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他鳍均为浅黄色。为江河湖泊中习见的小型鱼类。分布于中国东部江河平原区。
栖于水的中上层,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和繁殖。从春至秋常喜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水面游动觅食,行动迅速。潜藏于深水越冬。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也食藻类及水生昆虫、植物碎屑等。产卵期在5~6月间,随地区不同略有迟早。 在华东1冬龄性成熟,卵巢呈黄色。分批产卵。生殖时期常有逆水跳滩的习性。 在水流较缓或静水的浅水地带产卵, 卵径为0.5~1.2毫米,怀卵量0.8~1.8万粒,卵粘性,附着于水草或石块上发育,但在黑龙江的同种个体却产漂浮性卵。为常见食用鱼。
(二)白条
形态特征:小型鱼,一般体长10~14厘米,最长达24厘米。体长而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轮廓略弯凸。头小,略呈三角形。眼大。口端位,口裂倾斜。被圆鳞。侧线自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基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侧线鳞48~57。腹棱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有光滑的硬棘,其起点距尾鳍基部比距吻端为近。尾鳍叉形。全身银白色,体背略带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产地 产季:分布于我国各主要水系,江河、湖泊、水库都有,生产季节各地不同。 近年一个重要产地是达赉湖,每年从12月份开始到翌年3月份进行冰下捕鱼,鱼一出水就摊摆在冰面上冻结,然后装麻袋外运。
经济价值:是繁殖快、生活力强的小型鱼,分布广,产量高,因其质量新鲜,价格便宜,很受消费者欢迎。家庭主要油煎或挂糊炸食。
以下是从钓鱼之家图库中找到的相关图鉴。我这里水库钓到的白鲦类似图一,其背脊是笔直的,上钩后挣扎力很强,身体抖动的频率很高,易脱钩,所以最好用有倒刺钩。
图鉴一
图鉴二
图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