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游钓射阳纪实(五)

渴望飞的鹰2014-09-11 01:26:16

  从丫头港农场返程,特意绕行走海防大堤,大堤现已修建成国防公路,以前在那里是严禁照相的。再向北可到双洋闸。六十年代,双洋民兵曾活捉过从黄海上潜入的美蒋特务,轰动全国,是当年报纸、广播大肆宣传的题材,双洋民兵被树为全国的先进典型。当年下放时,基干民兵拉练,曾徒步到那里,一个来回,走了一天一夜,影响深刻。据说那里目前仍是地广人稀,还保留着许多野塘野沟。

  那段国防公路要并入规划中的沿海大通道,从射阳港闸到黄沙港闸一段,还没修筑,必须绕行。射阳港一带能看到大海,黄海不象南海,南海的水蔚蓝清澈,黄海的水比较浑浊,但水肥,海产品特别鲜美。我停下车,抽了支烟,就着一抹余辉,看了回海。决定明天去南边走走,去看丹顶鹤保护区。

  披着晨雾出发,到黄沙港闸往南,路又好驶了。看着海边朝霞满天,红日升起,心情十分愉悦。驶过新洋港闸,拐入防风林间土路,远处就是丹顶鹤保护区。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个女孩搂着一只丹顶鹤的汉白玉雕像,她就是为了寻找一只受伤未归的丹顶鹤,而陷入沼泽中,再也没能回来。一个青春少女,为了救丹顶鹤,献出了生命。人们纪念她,由陈富陈哲作词,解承强作曲,著名歌手朱哲琴演唱,《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迅速流传于大江南北。这首歌,优美婉转的旋律,再加上朱哲琴深情动人的演唱,想必喜爱音乐的网友还能记得。(这首歌,电脑中能搜索到,望各位网友再听听,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射阳丹顶鹤保护区,是真人真事。)雕塑家们将女孩和丹顶鹤,塑造得很安详,使我油然升起了一种仰慕和惋惜之心。

  交上十元门票进去,不是节假日,又很偏远,没有游人。我独自向纵深走去。茫茫的芦苇,野塘,蒿草,河沟,原始而从容,如进入了迷宫。天抒情的蓝,飘着白云朵朵,真是词穷,只能喃喃轻叹,天堂,天堂……我漫步悠悠,有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感受。闲漫中,我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凌乱的思绪。我想去寻找那个女孩,假如还能找到,假如她还活着,假如我还是个青春少年,假如我能娶了她……

  我情不自禁大声的喊:喂……有人吗?回声顿时在芦丛中此起彼伏,惊起芦丛中闲歇的野鸭,一时间野鸭群群飞起,嘎嘎声刹是热闹,也惊起深藏远处的丹顶鹤,洁白的身姿,张开双翅,挂着一双长腿,伸长着头颈,飞翔中,头上的一点红是那么地醒目,那么地美!

  我首次听到鹤叫声,不象我想象中那么高亢,亮丽。丹顶鹤有着无与伦比的静态美,动态美,但鹤鸣声却有点忧郁、凄凉。风声鹤泪,不能不感叹世上难觅完美……

  又有了再向南去看麋鹿的冲动。沿途南驱,就到了我本该去的三师十五团方强农场,当年初中同学大部分在此,曾来玩过几次。再向南,途经海丰农场,当年是上海知青的归宿地,想起73年曾被同学唤来,与上海知青打群架,双方互不示弱,鼻青脸肿,真是难忘的青春时光。时境巨迁,往事历历在目。又经独立四营东坝头农场,当年表哥曾在此落脚。到达十六团大中农场,是我小学大部分同学的广阔天地。这一带,七十年代初,我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过多次,到处有同学、亲戚、邻居。扭曲的时代,产生了畸形的现象,城里的青年,几乎全都下了乡,战天斗地,接受再教育;而如今,乡下的青年又大多进了城,打工,就业,当了新市民。历史的轮回,操控着人们的命运,随波逐流的,又何止我一人……

  已在大丰境内,向保护区驶去,见到了滩涂外围的铁丝网,也见到了网内三三两两的懒散着的麋鹿。该动物物种起源于我国,后因生态失去平衡,国内已经灭种。半殖民时,被英国掠走一批,物种得以保存。中英建交后,回赠我国几对,放养与大丰沿海,专门辟出上万顷湿地滩涂,加以养护,如今已繁衍成群,被联合国定为濒危珍稀动物。

  该麋鹿,实际上就是俗称为四不象,马不马,骡不骡,驴不驴,鹿不鹿的样子。沿途隔网就能看到,省去25元门票钱,没再进入保护区大门。

  再向南,可达三师的师部和十七团,如今的新潮农场,辖区已延伸到东台境内,以前没去过,干脆去看看。

  未完待续……附:一个真实的故事,请欣赏

媒体地址:http://www.hz4z.net/xszy/bjfc/200306wwj/music/ygzsdgs.mp3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