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刘渔
钓鱼之家说明:该文章整理自钓鱼之家历史文库,因为数据转换原因,作者可能不符,特此说明。
49、抢钓位大战
选好钓位是钓鱼收获好坏的重要关键之一。
塘沽有一个水坑,形状呈三角形,面积较大。原来水深约三米左右,后来四周常倾倒炉灰杂物,造成水深部位集中在一角,而且离岸较远。只有站在一个突入水中的凸地才能用长竿钓深水处。而那里确实鱼群集中,都是250克--400克的大鲫鱼。五十年代塘沽还没有人使用海竿,因此这块凸地成为钓迷们必争之地。而这块凸地面积狠小,只能容纳两三人。早来的占据了,别人只能望池兴叹。因此,一个比一个早,你四点,我三点,他则两点就来。先来者把几支鱼竿支好,形成一个扇面,后来者最多挤上一个人,再来者就根本没法钓了。后来干脆有人头一天刚黑就把过去美军用的一种睡袋带来,支好鱼竿,睡在坑边,第二天早上不管别人来多早再也占不到位置。
这个坑鲫鱼确实不少。都集中在占全部水面不到十分之一的深水处,其它部位连一条小鱼也钓不到,而占据好钓位的半天可钓十几公斤,确实令人羡慕。
一次,我被迫无奈干脆由深水钓位的对面涉水前进,走到凸地钓位的对面,站在没腰的水中,腰中挂一个鱼护和一个装蚯蚓的铁盒,将钩甩到深水窝里,没想效果真不错,两个多小时竟钓到十几条大鲫鱼,但因水中操作不便,摘钩时也跑了几条。
争夺钓位持续了几个星期天,最后有人弄来一个木筏,用网捕捞,大部分鱼都被网走,这场争钓位大战才告结束。
50、脑门线的学问
鱼友告诉我脑门线(拴钩的线)要细软为好,不然容易跑鱼。开始对此我不太理解。一次钓鱼,池塘中河蟹狠多,个头不大但对鱼上钩干扰很大,常把脑门线咬断,令人气恼。回家后我苦思对策。正好手头有很细的细铜丝,心想这东西螃蟹钳不动,便在脑门线上缠了一根细铜丝。那知钓鱼时频频跑鱼。钩住以后,鱼儿稍一挣扎,即脱钩而去。这时我才体会到脑门线要细软的道理。这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开始我担心脑门线太细,遇到大鱼会折断,事实上,由于脑门线很短,只要配备适当,一般不会在此处折断。
51、垂钓五龙亭
50年代初期因工作需要,常去北京办事,暇时则常到北海公园游玩,当时北海公园有部分地方售票钓鱼,并可租用鱼具。有一次正好是周日,我到那里租了一套鱼具,沿准钓区观察,开始选了一个地方,虽也上鱼但速度很慢,看别人大多用绳钓,将串钩甩到几十米远处,然后将线绷直卡在薄竹蔑上观察鱼咬钩的动静,看来边上游人太多,声音噪杂,鱼不敢靠近。我钓了一会儿,提起鱼具又找新钓位,最后走到“五龙亭”(北海公园的一角)附近,看游人不多,有几对似是搞对象的,在亭中喃喃细语,别人也不好打搅,比较安静。五龙亭有若干支撑亭子的木柱,矗立水中,我想这正是理想的鲫鱼喜欢栖居游戏的地方,更加亭上的游人吃盛的零食,常落入水中,更是诱鱼集聚的好钓窝。我便靠近木柱,撇下钩去。不多会儿,浮漂托起一条200克左右的鲫鱼便上了钩。再撇下去随即又有动作,不到一小时已钓上30几条,都在150--300克之间。有游人看到也忙去租竿来钓,此君可能是初学,一直不上钩,便越来越靠近我的钓位,甚至把钩甩到我的钓窝中,却仍无鱼问津,急得团团转。我本是无事消遣,便将钓位让给了他,时间已近中午,便收了鱼具,将全部钓得的鱼都送给了他。他很不好意思。百般推辞,我告诉他,我是来出差,北京没有家,鱼拿回去也无法处理,只是为了解闷,他才一再表示感谢后收下。我在他旁边看了一会儿,原来他确实是初次垂钓,鱼钩甩不到位,东一钩,西一钩,鱼漂稍一颤动即大力扬竿,看钓不到鱼,又干等黑漂,浮子托起也不提竿。我仔细观察一会儿,便不客气地教了起来,终于钓上两条,他十分兴奋,我看已过中午,便告别去吃午饭,他很热情力邀我去他家吃饭。我婉言谢绝,离开了公园,去小馆吃我最爱吃的北京著名小吃---炒肝了。
52、陶然亭内乐陶然
北京有一个“陶然亭公园”,解放初期因年久失修,景物虽存但到处破旧不堪。有一次去游览,发现这里水面不少,也出售鱼票,但不租鱼竿。我随即去到外面找鱼具店,但当时鱼具店很少,附近根本没有。转来转去看到一家卖赶车用品的商店,有做赶车用马鞭的竹子,尖梢很细,柔韧性很强,虽说短点,但也有两米多或三米来长的。我挑选了两根,又到附近百货店买了生丝线与针,到饭店寻了几根鸡翎准备作漂,只是鱼钩无法解决,到处打听不是没有,就指点我到很远的鱼具店去买。正在为难,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我打听之际,旁边一位好心人搭了话说你钓甚麽鱼,我说鲫鱼。他说我送你几个吧。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包,说我也是刚买的还没有去钓,给你几个吧。说着给了我四个。我真是喜出望外。忙谢了又谢,急忙回到公园,坐在池边一边整理鱼具,一边啃着面包(中午饭也没有吃),不一会一切齐备,却发现忘记买鱼食。看看公园里到处是泥土,找到一个离饭馆下水道近的潮湿泥土,用干树枝挖了起来,果然挖出一些蚯蚓。这下一切具备。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半,鱼也开始咬钩,很快钓了30多条鲫鱼,虽说不大,但却欣然,天色渐晚忙收竿准备回招待所,但鱼和鱼竿如何处理?鱼好办,送给了公园饭馆的服务员,竹竿三米长怎麽上公共汽车?我找到一片竹林,将鱼线取下收起,竹竿藏入林中,看看不易发现便回去了。到下星期天再去仍然藏的好好的,又开始垂钓起来。一连三周钓的十分欢乐,真是陶然亭内乐陶然!
53、初学“冰钓”
五十年代以前,我大部分时间在南方,从未进行过“冰钓”。五十年代初住在天津市塘沽。这里入冬后约有两三个月的冰封期。谚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说明大约三九开始,到七九以后,两个多月的时间,水面冰冻。钓迷这时确实心痒难熬。但是当冰冻得结实,能上人以后,冰钓则开始。
我52年开始初学冰钓。当地俗称“砸凌眼”,凌眼即指冰窟窿。方法是在厚厚的冰面上,用利器(一般用专凿冰的“冰镩”)在冰面上凿一个80公分左右直径的圆洞,撒上诱饵进行垂钓。
“砸凌眼”确实别有风味,一是只需一米多长的小竿,当时多用竹扫帚的苗,正是柔韧尖细一米多长的竹梢。二是人就坐在凌眼跟前,漂的动作看得非常清楚,一般冬季鱼咬钩的动作很轻,这样有一点动作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三是钓上鱼来,只要往凌板上一扔,一会儿即冻僵,非常方便。
一般都是在冰上相隔两三米,呈三角形的各顶点打上三个凌眼,分别撒上诱饵,进行轮钓,免得久等,当然选钓点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一般水深处水温较高,鱼较喜栖居,当然也要看水底的具体情况。水下有流动水流,也是垂钓的好条件。
由于凿开的凌眼表面的水,在气温低于零度时,不久就结一层薄冰,故需携带笊篱,随时将薄冰片捞出,保持水面处于液体状态。
冰钓一般不用粘胶线、尼龙透明线,因遇低温易脆,容易折断,切遇较大鱼时易被冰洞的边缘磨断,因此最好采用锦纶绞线为好。
“冰钓”最大痛苦是天冷难耐。上衣、裤子还好办,多穿保暖的衣服,手冷可戴棉手套,头部可戴厚棉或皮帽,特别是带帽子的“棉猴”或“皮猴”最好,连耳朵都保护起来。最困难的是两只脚,在冰上时间一长都冻僵了。当时没有更好的保暖衣物,我们就用破麻袋片将脚裹得很厚,再穿上大号长筒胶皮靴,这样既防湿又保暖,基本上解决了问题。当然,上面讲的都是当时的具体条件,现在客观条件完全不同,许多问题都会好解决了。
54、长江前浪推后浪
我喜欢钓鱼,儿子逐渐大一点了,我在家门口钓鱼有时带他一起去玩,到了5岁,我便开始给他预备了短竿,教他学习钓鱼。这孩子比较聪明,不久就学会了,好在大都是钓小鲫鱼,学起来很容易。
塘沽有几个苇坑靠海河边,后来改造成为公园,叫“河滨公园”。修建了一些长廊、小桥、亭阁。里面水面较多,有大小水塘多个相互有小溪连通,因此钓鱼的地方很多。我常带小儿去钓,因为地形多样,对他学习很有益处。当然更主要的是我过瘾。那时他已七岁,我基本不用管他,他完全可以独立垂钓。
这里一般都是鲫鱼或白条,个头不大。偶尔也有光鱼、河鲇鱼也都不大。一次钓鱼中,他碰到一条近500克的大鲫鱼。因钓小鱼都用细线、小钩,也没有抄网,遇到大些的鱼,工具既不适应,思想也无准备,他也从无这个经验。当时我与他分坐水塘对面,看到他钓到大鱼,我距离太远,无法帮他,只有大声喊,让他沉住气,那知他不慌不忙,慢慢对付经过十几分钟,终于把一条450多克的大鲫鱼钓了上来。旁边围观的人很多,看到鱼上来都欢呼起来,有人说这孩子“真艮”,(当地方言,意思是有本事,有韧劲儿。)他当然很高兴,我自然也感到很光彩。现在他已40多岁,由于后来常与朋友到各处垂钓,钓鱼的技术、知识都已超过我,常钓到6、7斤的大鱼。现在他正年轻力壮,而我已垂垂老矣,更无法与他相比。这真是长江前浪推后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55、钓“假梭鱼”
就是在这个公园里,有一次我和妻子二人去垂钓,天气闷热,鱼不好好咬钩,钓了近两个小时,只钓到三条小鱼。我不耐烦地收拾起钓竿,与妻子在公园里边遛边看水情,走道一条小沟的桥下,看到水中有鱼游动的身影,我便停下来观察,见鱼影若隐若现,有一尺多长。据我的经验,梭鱼常有在水里上下游动的习惯,但一般不吃食。这里水不过二尺深,有可能是梭鱼。想了想,不管怎样,还是下钩试试吧。于是,接上鱼竿,下了鱼钩。鱼仍在上下游动,不一会儿,鱼漂动了,我急抖竿,却是空竿。再下钩,不久又有鱼咬钩,我沉住气,适时提竿,鱼劲不小。我遛了一会儿,终于提了上来。有一尺多长,形状很像梭鱼,但身上有一些黑点,很像鲈鱼的表皮。我正纳闷,旁边有人说这是“假梭鱼”,可能是梭鱼与鲈鱼的串种。我又下了钩,又上了钩。一共钓到4条。回家一称,都在500--600克左右。开始还有点犹豫,这种鱼能不能吃?请教了邻居当地人,说与梭鱼一样很好吃。母亲忙宰杀炖了起来。鱼很新鲜,母亲又是做菜能手,大家吃的十分高兴。
56、初次钓蟹
公园里有一个池塘鲫鱼不少,但河蟹也很多,钓鱼过程常受干扰,十分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