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摘自《钓鱼技术问答》
钓鱼之家说明:该文章整理自钓鱼之家历史文库,因为数据转换原因,作者可能不符,特此说明。
答:乌鳢,又称黑鱼、才鱼、乌鱼、乌棒、火头等。是一种广布性鱼类,我国各水系中均有它的踪迹。乌鳢属底栖鱼类,平时藏身于石洞、石缝和水草丛中,伺机捕捉猎物。乌鳢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成鱼主食鱼类、青蛙、小虾等;性成熟快,1冬龄即达性成熟,对环境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强,耐低氧性极强,冬天,它们潜伏于水底,停食越冬。乌鳢繁殖能力强,产卵后,它整天守护在卵区周围,寸步不离,爱子的习性远胜过其他鱼类,当卵粒或幼鱼受到威胁时,它们即会奋不顾身地全力攻击对方,即使拼咬不过,也决不后退。乌鳍贪食,性暴而凶猛,加之肉味鲜美,肉多骨少,是钓者们喜欢垂钓的鱼种之一。乌鳢有很多独特的生态特点,在选择钓点时必须根据它们的独特个性来选择钓点。
现将垂钓者的选点经验介绍如下:
(1)春未夏初钓浅水:开春以后,气温回升,乌鳢开始觅食。从春未开始,乌鳍开始游到浅水区和枯水草中晒太阳,有卵期,那时,它们成双成对地在离岸边不远的密草中选择避风向阳处作窝。它们将水草咬断,用尾将断草扫开,形成一个圆圆的明水洞,由于明水洞处在青草中,故曰“青窝”。找准了青窝,也就找到了乌鳢之所在。黄窝:青窝做好后,乌鳢侵开始产卵,卵粒呈金黄色,乌鳢将其摊成薄薄的一层,以充分接受阳光和氧气,从岸上看来,青窝中隐约透现出黄色,这就是“黄窝”,黑窝:每年8~9月份,卵粒孵化成幼鱼,幼鱼形似蝌蚪,呈黑色,故称“黑窝”。幼鱼出来后,并不呆在原来的窝里,它们聚集成团在水面上游动、觅食,而亲鳢则在水下面保护,并随黑窝一起游动,寸步不离。在乌鳢的繁殖季节中,它们总是死守在窝附近,因此这些“窝”也是钓乌鳢的最好钓点。
(3)入秋以后随机钓:当幼鱼长到8厘米左右时,它们已能独立谋生,亲鳢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故离开幼鱼,重新开始自己的孤独生涯。这时已值秋天,乌鳢为了越冬的需要,需要大量摄食育肥,因此,这段时间食欲旺盛,食量很大,也是垂钓乌鳢的好时期。
这一段时间乌鳗居无定所。仲秋时节,气温仍较高,在早、晚可钓浅水水草区;中午气温高,宜钓深水区的亮水洞,深秋时,气温已较低,这时早、晚宜钓深水:中午可钓浅水。总之,在这段时间钓点变化比较多,钓者应根据乌鳢的觅食特性,寻找食物丰富且它又便于隐蔽的场所为钓点,要善于随机应变选择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