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时常于周末逃遁,如疲惫的鸟寻找归巢。我亦如此,总在星期五的黄昏,便急急备好渔具,收拾行装,驱车奔向城外。每次逃逸仿佛都是逃离了钢筋水泥的围困,挣脱了无尽俗务的绳索;而那片水边,正成为我精神上的一处小小避难所。
抵达水边,常是晨光熹微。寻一处位置安顿下来,支好钓竿,挂上鱼饵,甩竿入水--竿梢破开晨风,鱼线甩出弧光,然后便是等待。鱼漂静静浮在水面,周遭除了风声水响,只剩下空旷的宁静。此时,时间被稀释了,节奏被拉长了,心绪也慢慢沉淀下来。我坐在岸边,凝视着水中浮漂,长久地等待,就像在守候一个约定。现代生活里,这般纯粹而完整的等候,几乎已被尘嚣挤得无处安身了。等待中,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跳与自然脉搏的融合;我的鱼竿,不过是一根伸向自然的听诊器。
漂动了!心却并不跳,手中竿子却已本能地抬起。可有时,狡猾的鱼儿只留下甩尾溅起的水花,鱼线却空空荡荡,有时,鱼儿已被拉到岸边,但刹那间又挣断了线,逃之夭夭。
我每每只能望着水面上几圈扩散的涟漪,骂一声: “狡猾的家伙!”--然而懊恼过后,嘴角却悄悄爬上一缕笑意。那瞬间的失落与惊喜,反倒成为野钓中的独特滋味,如同生活本身,得失之间,总有意外之趣。
傍晚收拾行囊时,鱼护里常常空空如也,但内心却异常丰盈。归途中,天边夕阳铺展如锦缎,车窗外风轻抚着脸颊,心底那份清爽的安宁竟随晚风荡漾开去。回到城里,重新投入喧嚣,我依旧常常回想起水边那个静候的自己一当浮漂轻点水面,鱼竿随之颤动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如同被大自然温柔叩响:那里面沉甸甸的,盛满了对天地万物的感激。
野钓之趣,其实不在于鱼篓的沉浮,而在于灵魂的放牧。在寂静的水畔,我们终于得以将自己从尘世的喧嚷中剥离出来,成为自然怀抱里一个无名的孩子。垂钓者手中竿梢微微的颤动,正是生命脉搏被天地感知的一瞬,亦是我们与洪荒宇宙之间悄然缔结的、最为本真的契约--钓竿所牵动的,从来不是水中之物,而是我们被日常磨钝了的、对无限永恒的敏锐触觉。
总而言之,中年群体(尤其男性)面临职场竞争、家庭责任等多重压力,钓鱼成为低成本“精神避难所”。静坐水畔、专注浮漂的等待过程,能暂时屏蔽外界焦虑,让大脑进入类似冥想的放空状态。调查显示,超46%的钓友将“解压”列为首要动机。
大师就是大师,文采一级棒
抒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