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到钓不到是另一回事,理论分析还是需要的。美食家或许不是厨师,但不影响他引经据典地侃侃而谈。
钓鱼人都有体验,老钓位的鱼很“猾”,吃饵谨慎,虚口多,很难钓。如果新开一个钓位,没人钓过,且离老钓位有一定距离。这种位置的鱼心眼少,上来就是实口,好钓多了。
实验表明,鱼是具备学习和信息传递能力的。国外的好钓者曾经做过实验,把野生的红鳟鱼引入到钓场。最初,红鳟鱼看到逼真的假饵就立刻攻击。但连续攻击6-8次后,红鳟鱼对假饵的攻击率就下降了57%。且实验表明,这种短期记忆可保持约72小时。
鲤鱼是识别面包和塑饵的高手,3次误食后再食的可能性下降85%。鲈鱼脱钩放回后,对食物的质疑时间会增加4倍,且记忆会保持1-2周。
可见鱼不是想象中那么笨,过去有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应该是误传。至少,很多鱼不是这样的。
鱼的信息传递主要借助于“化学警报和环境变化”。实验显示,一条普通鱼线下水后,其周围己内酰胺的浓度达到0.1ppm时,即可触发鲫鱼的感应阈值,引发远离。铅坠频繁下水,水底会残留氧化物,通常每平方米能达到0.3mg,而鱼只要0.02mg就足以识别。窝里有鱼被刺炸水,其周围91%的鱼群会选择集体逃离。另外,频繁打窝或扰动原来的藻类环境,达到10-20%改动时,鱼类即启动改变摄食策略。
其它的因素还有好多,比如声波等。可见,老钓位的鱼“猾”口,是确有原因的。有意思的是,国外的实验还表明,新钓位的“好钓期”一般也只有1-2周,钓着钓着就“猾”了。上面说的野生红鳟鱼引入钓场后,六个月后,整个钓场都是“猾”红鳟。
本来资源就有限,鱼又如此聪明,足见钓鱼之难。钓鱼人早出晚归,时常还落个KJ,应予理解。马斯克都世界首富了,但人家仍进取不断,还计划要去火星开发未来城市。钓鱼也一样,不为鱼获,执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