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在街头大路边的两间空房里开起了文具店,卖铅笔橡皮修正带,满脑子都是“让祖国的花朵写好字,”2015年,我蹲在店门口擦鱼竿,满脑子都是“让隔壁大爷钓好鱼”——命运啊,你是不是偷偷把我的进货清单换成了《钓鱼入门300问》?
最初加入渔具类目纯属意外,有天给老顾客(前年的中学生,当时的钓鱼佬)修渔具,那水手塞给我两条鱼当谢礼。回家煎鱼时突然顿悟:买文具是让孩子们“笔下生花”,卖渔具是让大叔们“竿下生鱼”,本质都是“帮人上钩”,区别不过是把“公式考点”换成了“饵料配方”!
后来发现,文具和渔具简直是“商业孪生兄弟”;学生对着作业抓耳挠腮,钓鱼佬对着水面抓耳挠腮;修正带要研究哪种粘土不卡纸,卖鱼线要研究哪种拉力不断钩;当年追着我买笔记本的小屁孩,如今追着我问“老板,这浮漂吃铅量能打败隔壁老王吗?”
最绝的是,我的记事本从“语文本自动铅”变成了“路亚饵小海竿”,计算器从算作业本利润变成了算饵料配比,连货架都自带“回忆杀”——左边挂钩上挂着鱼钩,右边抽屉里还藏着没卖完的卡通贴纸,偶尔有大爷翻到,还会指着奥特曼贴纸说:“这玩意儿挂竿上,能使小鱼乖乖上钩不?”
20年没别的本事,就是把“差生文具多”变成了“钓手渔具多”,把“上课开小差”变成了“钓点开小灶”。从字里行间到江河湖海,变的是货架上的宝贝,不变的是——让大家“有所收获的初心”!
别急打个广告,现在进店买鱼竿送复古橡皮擦,毕竟,谁还没有在草稿本上画鱼竿的童年呢?
文笔一股子意林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