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漂,商家做,当然是为了利益,钓鱼人做,也许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省钱,因为买一支又一支的快速消费漂,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开始做漂之后就发现,实际上并不算省钱,玩的越深,越费钱。于是乎,制漂人走向了两个分支,车漂和切漂,投入逐渐变得更大。
投入大了之后怎么办?部分DIY漂人开始走商业花道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做太多自己也用不完,送人也送够多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制漂人走向的两个分支,车漂和切漂。
车漂,多数是巴尔杉木和纳米泡沐材质的漂,慢慢学慢慢做,很多人入了车胚子的机器,越做越精美,越接近市面上的漂了。
切漂,就例如我经常发的帖子这样,拿着把刀片,在南荻和孔雀羽杆上划拉。当然,我也做过一段时间巴尔杉木和纳米漂,各种装饰都能搞出来,反正很花哨。
做了这么多年以后我渐渐开始反思了,我到底为什么做漂?最初的初衷早已经达到了,现在做的漂也有固定的供应。(本人和一家高端竿厂有口头协议,做出来的漂首先优惠价供应他们的顶级会员。)
有了这个反思之后,我给自己列出了几个理由:
1、我玩大漆,致力于推动中国大漆文化的发扬。(我呸,虽说漆艺起源于中国发扬于日本,但凭我这个做漂的半吊子玩漆水平有屁资格发扬中国漆艺文化?)
2.推动中国钓鱼运动的发展,让钓友用上更好的漂。(这不扯淡么?生活水平高了,钓鱼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3、小众点吧,研究浮漂的制作技艺和改进浮漂的生产工艺,提升浮漂的耐用耐久性和信号传递性能,让浮漂更好用,让浮漂不再成为快速消费品!
以上几个理由,第3点勉强可以作为我继续做浮漂的指导思想。
那么下面我们来谈谈,以上第三点:研究浮漂的制作技艺和改进浮漂的生产工艺,提升浮漂的耐用耐久性和信号传递性能,让浮漂更好用,让浮漂不再成为快速消费品!
具体的我不能讲太多和太细,只是略微讲一部分。
首先,知道阿芦生产工艺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油漆至少是十遍,反复上漆反复打磨,于是有人问,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因为为了漆更薄和应力消除性能更好。反复上漆反复打磨,这个是源自于大漆的涂装工艺,阿芦用在了化学漆漂上,这个涂装工艺让化学漆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旧难以消除化学漆的漆膜应力,该裂还是会裂,但会比一般的上漆打磨次数少的漂耐用的多。
那么车胚子的D友们,你还在为你做出的花里胡哨化学漆漂而沾沾自喜么?几个人做得到十遍清漆反复打磨?且不说阿芦的这个生产工艺的保密性,多数做漂的人学不到
上面讲耐用性,硬壳化学漆的应力难以消除,请允许我用一个有点专业化的术语:应力。不明白的人可以百度百科看。
我最是硅酸盐专业的,之前的工作是做玻璃瓶,玻璃在生产出来之后,会有一个二次加温,缓慢降温,这个过程长达两个小时左右,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玻璃瓶的自身内应力,也许有人问如果不消除会怎样,如果不消除的话,你家里用的酒瓶,用个圆珠笔点一下就有可能破,甚至一天的温度变化稍大就会自己爆裂开,这就是内应力的问题。
化学漆的硬壳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车胚子做化学漆漂的朋友,你们就是一条道:研究如果消除浮漂化学漆的应力。除此之外,没什么可研究的,你们会的浮漂工厂早就掌握,你们不会的浮漂工厂也会。
如果化学漆漂的应力可以被消除很大一部分,那么这漂的防水性能就会提升很多,使用耐久性也就跟着提升了,没那么容易开裂。
既然说开裂,那就讲讲,最常见的漂肩脚开裂。
我得吐槽一下,那些用做漂各种502胶的D友,你们动动脑瓜子行不?不要别人教什么你们就学什么,502胶是方便,是很快。
但是,漂的肩部爆裂502就是罪魁祸首!502胶干燥以后,其应力比化学漆的硬壳更加不稳定,但凡附着物给其施加一丁点的剪切或者移位应力,502胶便立刻开裂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连锁反应,引起表层化学漆开裂。
我敢打赌99%以上的D漂人都在用502。有的浮漂为什么贵?贵就贵在人家不用502,学着点吧。
我认为,一支好漂,至少要像一根好竿一样耐用,高频率使用年限至少在五年左右。估计很多人会惊讶,漂怎么可能和竿一样耐用。
实际上漂就应该这样,但目前除了大漆漂能做到高频率使用五年以上,貌似没有其他的可以做到。
实际上芦苇清漆漂,按照我上面所讲的来做,用心做,连续使用三年也不是问题。另外再结合我不能讲出来的一些工艺,再适当延长一年应该也没问题。
那么是不是就有人要问了:你特么把漂做成这样,卖漂的岂不是不是都关门倒闭了?
我只能说,活该他们倒闭,时代就是要淘汰那些低端,技术含量低,做噱头的企业,活该你们不钻研,活该你们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