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 5月11日
地点:广州大学城穗石渡口(停船的斜坡)
鱼竿:3.3m客友至爽小炮4.5H
浮漂:渔具实验室1.25g0.40mm细尾漂
线组:东丽A78L1.0+0.03大力马
鱼钩:千秋1号金海夕
窝料:pk鲮+红虫蚯蚓颗粒
饵料:大学城钓鱼俱乐部自制鲮鱼饵
摆脱商品饵,自制针对特定鱼种的饵料是我研究钓鱼的一大乐趣,目前罗非、鲫鲤、麦鲮都有了较为满意的自制饵料配方,唯独土鲮的配方还是个半成品,广谱性不错但缺乏针对性。
又到了大学城每年的土鲮季,近几周我一直在优化土鲮饵的配方,不断调整状态和味型。几位群友也帮忙在穗石、新造等钓点进行测试,更迭了五六个版本,最终群友反馈的钓效比较理想,便把配方固定了下来。可惜近期太忙,一直没有空去钓一场实战体验一下,只好每天拿鱼缸里的鱼做测试。
可能因为投饵量过大且杂乱,鱼缸里的几条土鲮都吃坏肚子相继去世了,所以除了感谢群友帮忙测试外,也要向缸里的土鲮致敬,他们为了我的自制饵料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不过话说回来,只有土鲮牺牲了,麦鲮、鲤鲫、观赏鱼都安然无恙,是不是也算饵料鱼种针对性强的佐证呢。
这周实在按耐不住了,再忙也必须要钓一场。但周末潮水实在不咋地,白天三米大潮,涨退潮曲线过于陡峭,我所知道的几个钓土鲮的好钓点肯定都走水站不住漂,晚上水又退得一干二净,只能钓空气。反复研究潮汐表后,我萌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半夜出发钓穗石渡口斜坡(这个钓点建议只钓退水,涨潮走水很厉害),顺便赶个早口。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后航道吗?”
半夜提着鱼桶坐电梯,骑电动车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吹着凉风,有种英雄一去不复返的萧瑟感。和群友们相约半夜三点码头见,最后只有我单刀赴会。
(鱼情暴躁,忘记拍照,图有点糊,从发群里的视频截图的,读者见谅)
苦心人,天不负,刚抛下没几竿小麦鲮就来报道了,虽然不是目标鱼,但悬着的心放下了,鱼口这么好今晚必是爆护之夜。
果然,没多久目标鱼也来报道了,然后就开启了土鲮连竿模式。
中途上了一尾斤装的,我想拿手机拍照发群里,结果蹦了几下脱钩了,先跳到了拉饵盘上。我左手抓着铅皮座,右手放下手机赶紧抓鱼,这货翻身一跃跳向水中,自由落体的过程中砸到了主线上,竟把主线给砸断了。我愣了足足五秒,磕鱼蹦断子线的情况见得多,鱼把主线砸断真的第一次见。
可能被这种奇葩情况给整懵逼了,或者是半夜睡眠不足头脑不清醒,我对鱼情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作出了错误的调整。我把罕见意外切线的原因归结为线和钩用小了,换上了1.2主线4号飞磕袖。
换线以后钓了几竿就感觉不对劲了,浮漂虚假信号明显增多,入口的动作难以判断,小个体的确实更容易吃死口了,大顶漂中了几条,但大钩子并没有如想象中般更容易中大鱼,反而因为浮漂信号变弱抓口时机不好判断连续脱钩了几条大土鲮。
频繁脱钩后明显感觉窝里鱼变少了,吃饵也变得越来越墨迹。我这时候开始犹豫要不要把钓组换回原来的配置,心里挣扎了大半个小时,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下决心重新换回了1号主线1号金海夕。
换线以后浮漂信号立马不一样,再次开启连竿模式。事实证明,钓鱼真的不能懒,该调整的时候就赶紧调整,但前提是基于准确判断的正确调整,像我被鱼砸断主线后把线换大就属于错误的调整,白白浪费了一两个小时的好鱼情。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到涨潮走水如期而至,虽说跑铅也勉强能玩,但只能等鱼吃死口,收获好不到哪里去。我的作钓风格连梅州钓法都不愿接受,更不要说重铅到底了。钓土鲮我用的也是大力马子线,但是是15cm对折正常调钓,这是经过多次实战检验好钓法,在线号和钩号搭配合理的情况下完全不会锚鱼,下次再和大家好好分享分享。
俊哥牛逼
大哥,我名字里没有俊呀,可能认错人了,别扎我车胎好不好
还是搞了不少
天气好,鱼开口
等着学你的新钓法
大师,你好!想去这个钓位试试,好停车么?导航到哪个位置比较好,多谢
就在穗石牌坊马路对面,路边很多停车位
明天晚上退潮最低潮位0.2米,那时候还有水钓嘛
斜坡最下面还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