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无闲时,八月人倍忙。
出勤两三次,差旅四五趟。
气温日益低,收获跟不上。
毛鱼待长大,秋后再算账。
一首《悯钓》送给大家,估计出勤多少次都是一样,按现在的节奏,北京境内的野钓,应该都是小毛鱼居多,如果再仔细考察,走水更是常态。一句话,在北京,有的钓鱼就已经不错了。
先来欣赏下美景,第一张是成都路上拍下的云,美妙无比,还拍了段视频,真的很难得。第二张是朋友过来,鸟巢这边溜达溜达,龙形水系没有人钓鱼。第三张是清河,上周末钓鱼的地方。
别看这个地方风景很好,其实主要得益于现在手机摄像的高级算法,比实际看到的漂亮多了。其次,看起来水很好,实际是走水严重,水浅水草多。来钓鱼的都知道。
然后,你会发现,能上钩的鱼确实比钩子大,但真打不了多少。扔下去,可以看到小鱼炸水,那疯狂吃食的样子,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此前也写过应对小鱼的方法,无非就是饵料粘一些,硬一些,实在不行就上麦籽。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找在最下游的地方,鱼先到先得近水楼台。可是,尴尬的是,麦籽不吃,饵料再硬也架不住小鱼多。
所以,要么没口,要么就是小毛鱼。难道没有新的思路了吗?
无论是腥味的还是香味的,遇到小鱼都是白搭。于是乎,解决方案无非两种:回家或者继续探索。
来都来了,回家怎么可能?换换策略吧!
第一种方式,走钓。这个大家应该都熟悉,有人在边上试验,效果还行,至少出鲫鱼了。但是,就一个地方出,可能和位置有关。
第二种方式,最近比较火的水拉饵。这种方式主要是主打一个饵料钩粘,用的水母粉,小鱼抢不走。个人亲自试验,效果不能说没有,就是依然挡不住小鱼。
上来几个鲫鱼,说明有些效果。但是,走钓的伙计走了之后,我换到了他们上鱼的地方,结果上来就是鲫鱼连杆。期间还上了一条奇丑无比的鱼。
这个地方为什么上鱼,因为比别的地方水深一些,貌似是个坑。这就好理解了,走水的时候,这些鱼窝在这里了,大鱼在,小鱼不敢去抢食。
总结起来,走水闹小鱼的解决方案:
1.最关键的是位置。如果能找到一个水流较缓的深坑,那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2.饵料可以做文章。改变饵料起效果,粘度高,附钩性强,能多坚持一会儿,或者耐得住寂寞用麦籽也行,能适当避开小鱼。
3.钓超级顿。无票或者超级重铅,这是此前总结的经验,不赘述。
走水闹小鱼和钓鱼技术无关,和饵料味型也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位置,挂饵方式。
以上分享,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我还以为用霸王捆呢
北京钓鱼是这样的
那能叫钓鱼吗?那是捕鱼。
用麦粒又简单效果也不错,小鱼咬不动,吃不下,上来的就是鲫鱼和大白条。
口稀怎么解决呢?
口少可能因为饵不够腥香,可以用5mm蚯蚓贯通穿试试。也可能因为聚鱼少,那就增加或改善窝料味型
分析的有道理
我一般鱼饵加20%白面粉,使劲儿打揉20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