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废弃古井浮钓鲫

妈妈我想对你说我爱你2014-09-11 00:06:33

  废弃古井浮钓鲫

  1996年夏,我大一放暑假回家,适逢家中大旱,我也就在家里帮着父母,每天在田地里为救活那些庄稼而忙得不得空闲。我的家乡,是在河南的农村,虽然家乡周围,也有几条小河,常常流淌着农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岁月,但是钓鱼之风,在我们那里,倒是很有些年头,只是近几年,连遭天灾大旱,我的那些叔伯们才不得不收起他们的钓具,每天匆匆忙忙地下田劳作,旱时再昼夜不分地去田间抗旱,他们为的是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我们村子的东南角上,有一个相传是很久远的古战场的遗址,村子的老人们说那里叫做梅龙镇,是三国时代火烧新野时留下来的。现在如果你去,还能看到禾稼葱郁的田地间,路边上,那些国家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组织所立的标志与牌子。但就是在那片高低起伏的遗址边上,现在都已开发成各家各户的庄稼地了。那些高高的土岗中间,是一片数十亩的洼地,如果到了夏天,那些洼地就会积起水来,旁边的沟沟渠渠里也有水流涌动,而这些洼地里的水,常常是到了第二年开春,才会慢慢干枯。而在夏天里,我们那里的人们,总是用这些水,来代替地下水,浇灌周边的庄稼,可是后来,天越来越旱,下雨也少,洼地里也没有了积水,人们就从外面请来了钻井队,在那些洼地中间,打了几十眼机井,用来浇地。

  可是那些机井用了一年之后便没了水,没了水的人们就渐渐地不再去管那些庄稼了,几年过后,那些洼地也就荒了。荒了田地上,却长起了很繁茂的高秆野草来。后来,会看风水的我的二伯,在被请去看风水回来的路上,路过那片洼地,在一处沟涯边上小解的时候,突然听到有水流哗哗的声响。他一再想,天气大旱,地下干得都裂着口子,怎么哪里还有水流声?当下他就拿出罗盘,定了方位,看过天干地支,左七步,右七步,前七步,后七步地一测量,好了,就在他小解的那片地边上,罗盘定住了,二伯打眼一看,原来是一口多年废弃的古井,他探身近前,倾身一听,水流声原来出自这里。好了,这下这些地可以种起来了。他心里一合计,就回了家。

  我这个二伯是不用种庄稼的,他的那个营生就足使他过得有滋有味。他回家就放下东西,找到我父亲,说了那个地方的种种好处。第二天,我父亲就找到大队支书,说要承包那块地。大队支书,二话没说,就那片有数十亩的荒地,跟我父亲签了50年的合同了,我父亲不但没出承包费,大队反而以每年每亩地补贴20元为理由,说只要不把那片地荒着就行了。当时我们兄弟俩已经在读大学,妹妹也正在念初中,我父亲就想着这些地就种些经济作物吧。没多久,父亲就拿着大队支书开的证明,去乡储蓄所贷了5000块,买了一应俱全的现代化的种田设施了,又特地象征性地在那口古井边盖了两间平房,打了一眼机井,这样我父亲的田园就建成,他也开始真正的种地了——我就是在我父亲把这些田地打理得有模有样的第三年,考上大学的。

  我每天,就是在院里,把水管子按着父亲说好的地点摆过去,再把机器发动起来,从井里往外抽水,再看着水顺着管子高高低低地流过去,洇到那些庄稼边上——就这样,每天从早忙到晚。中间好多的时候,常常看好了管子跟水流的方向,我也可以休息休息,我的休息是坐在家里的葡萄架下,看书或者写点东西——

  有一天中午,我突然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又听到了我二伯说的那个哗哗流水声了,我喜出望外,便奔过去,趴在古井边上往里看——一看倒不打紧,吓了我一大跳,那些水不断地往上翻,而且到了距井沿大约两三米的位置,竟停了下来。我看那井水很浑浊,像是哪里发大水时流过来的,还泛着很浓烈的鱼腥味,我想了想,这种水味和鱼腥味,真像鱼塘的味道啊,如果里面有鱼多好啊。

  那些水不再翻滚之后,很平静,但我能明显感觉到是在流动,至于说这些水从哪里来再流到哪里去,我根本就没去细想。我正盯着水面,生怕再往上翻,流得满院都是,我足足看了十多分钟,没什么异样时我正要离开,恍惚间,我竟看到那不大的井口水面上,竟然有一条鱼的身影游动,而且这条鱼,身形还不小,只是在水面照了个面,就闪身没影了。我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看错了,又趴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是的,不一会儿,又有鱼影过来,只是这一次倒不是那条了,而是长形的那种。在我确信了这古井中有鱼之后,我那个高兴啊——一跳三尺高,但我得去往田里灌水——我赶紧去看看那些水有没有溢出,有没有冲坏庄稼,在确信没事的情况下,我又把水管移到另一处没有浇到的地方,就赶紧回到屋里,拿出还放在门后的鱼竿,又把放在锅里母亲蒸镘头的发面挖出一团,就整好线和钩,跑到了葡萄架下的古井边。

  当时天气是三伏天,外面那真叫热。我父亲当年选的盖房子的位置,就在那口古井边上,虽然父母为了遮蔽毒辣的烈阳,还特地栽了葡萄以挡暑气,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趴在那里也是热得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啊。我就在烈阳与机器的轰鸣声,趴在古井口边的葡萄架边,在竿上系好钓线,在钩上裹好面团,就下了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鱼影徘徊着,但好像对我的这些食物非常无动于衷的样子,不理不问的,翻腾几下,鱼影就不见了或者又变成了别的影子了。

  我几经逗引,又从厨房里拿出母亲做菜用的芝麻香油,每下一次饵就在香味四溢的油里蘸一下,后来,在我的几经努力中,终于有鱼咬钩了,我手里端着长长的鱼竿(当年的鱼竿都是竹子削成的,不能伸缩),看着井口下面模模糊糊的鱼漂,动了动,就往下黑漂,可是待我好不容易举起鱼竿,将钩子从井口下拉出来时,钩上一无所有,香喷喷的面团没了,更没有那种想象中的鱼儿上得钩来。如是者再三,我不禁坐下来细细想了,从咬钩到我提竿,从提竿到我将钩提出井口,这一过程就花去了十几秒钟的时间,就算有鱼咬紧了钩,也会逃跑的,尤其是竿长,就算我手握竿梢也无济于事。后来,索性就从竿上解了鱼线,又把看着模糊不清的鱼漂,往上拉到了绳子梢端,往鱼钩上裹了面团,蘸了香油,就把鱼线缠在左手中指上,右手提着鱼线,从鱼线的松紧程度上,来判定鱼的咬钩以及是否中钩。

  这一招果然见效,在两次鱼咬钩我没来得及拉线的遗憾与兴奋中,我在第三次鱼咬钩的刹那间,终于将一条肥肥的鲫鱼拉出了井口。我一看那鲫鱼,巴掌片还要大,真是肥厚溜圆,鳞满体肥,没忍心将它放到滚烫的地面上,便赶紧连线带鱼放到我家吃水用的那个木桶里了,后来,我就索性把木桶提到了井口边,我想着,如果再有鱼上钩,我就不用再跑过去放鱼了。

  我高兴地不得了,但我又以最快的速度,去田里看了一下灌水的情况,不碍事,便又跑了回来,顺手从门口搬过来一个小凳子,坐在上面,专心致志地钓这些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鲫鱼。我就又迅速地往钩上装了面团,蘸了香油,左手缠右手提地将鱼线放了下去。刚一下去,就感觉到手里的线突然很紧,我就提出了线,一条大白条(我们家乡都叫做翘嘴麻扣的),兴奋地蹿着,拍打着井边,上了岸。我兴味盎然,取鱼入桶,又裹面团上钩,又放到水里,又是线紧,这一下,可不是鲫鱼或者白条,而是一条很大的鲤鱼,拽得我手痛,好不容易才拉上来。

  我估摸着,我放下去的鱼线,入水深度也不过只有二三十公分,而我不断地逗引着游荡在水里的鱼,那些鱼们也似乎专门是为了我钩上的那点面团而来,一看到我钩子下来了,便似乎没命地来咬钩,与起初的情形大不相同。我一下钩,立刻就能感觉到线上的力量,而就凭着这个力量,我就能分别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以及多大的鱼来。比如,吃钩轻顿两三下,而力量突然弱了的,就是鲫鱼,而那些白条,就更不用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完全线紧,没有顿的动作,而鲤鱼,更是不一样,轻顿,再轻顿,第三下就是线紧,而且力量很大很稳。所以,我凭着手感,连连接上几个鱼后,就有了经验了。

  后来,我看面团少了,香油没了,也就没再蘸香油,就捏一小团面仅仅裹了个钩尖,还是照样扔下去,那些鱼还是跟疯了一样地咬钩,我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上提线拉鱼,一会儿,那个木桶就是鱼满为患,那些白条更是疯狂地想往外跳,有几条还真的跳了出来,不但跳出来,还有一条竟还跳进了井里了。

  我一看不行,便把我们家洗衣服的那个大二号盆给端了来,里面弄了两桶水,放在我的身边。我还弄了一个旧棉手套戴在手上(防止大鱼拉得我指头痛),隔一会儿就去看一下田里的灌水情况,再跑回来,戴上手套,一手缠线,一手提鱼,这样,从中午到父母休息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我坐在井边煞有介事地钓鱼,竟很吃惊地跑过来,一看我周围的桶里和二号盆里,全是攒动的鱼头,都惊得大呼小叫,连声说有鬼。

  我倒不以为然,还是岿然不动地坐着,一手缠线一手提鱼,而且从父母惊天动地的叫声之后,我提上来的竟然都是二两到半斤重的大板鲫鱼,就算偶尔上来一条小拐子鲤,也被我嫌太小就投进了井里了。父亲在边上看着我,很是若有所思,好像很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我当然也有些不解,但后来一想就很明白了。

  因为我父亲当年就是冲着这口井来的,虽然天气干旱,久不下雨,但是从我二伯当年那个语气和这口井的古怪表现看出,这片洼地,肯定是通了外面的一条江河或者最起码是一片池塘的——因为从现在这井中能钓出鱼来和水色浑浊以及水味夹着鱼腥来看,这一条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但从后来,二伯从北山看风水回来说,丹江口水库因为山洪暴发,而放闸数次,导致其中放养的鲫鱼大规模逃散……

  我到了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我就在那天中午的那段时间里,我一共是钓了一木桶和一大二号盆的鱼,其中鲫鱼最多,大约有三百多条。后来,我母亲在收拾这些鱼的时候,嫌太累也太腥,留了一条鲤鱼和几条大鲫,就让我父亲用拖拉机拉着这些鱼,跑到离我家四五里的黄昏集市上,一斤鲜鱼以三元钱的价格,卖给了暑伏天抗旱的人们了。我父亲一会儿就回来了,说被抢空了。有的没有买到还只埋怨——而有的人说,地都旱崩了,从哪儿来的鱼啊,父亲就说,从西乡运来的……

  其实,西乡我大姨家,也真的承包了几个鱼塘,不过因为天旱,早就水干亮底了而改种红高粱了……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