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那种淡薄名利的人,几十年的风雨,最好钓鱼。
起初,父亲钓鱼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因他的钓技实在不敢恭维。每日清晨,父亲早早备足干粮、水果,背上钓杆和鱼饵,从家里骑车出发去乡下钓鱼。父亲的鱼户里收获的往往是虾兵虾将。每回钓鱼归来,熟人总爱顺便问问:“ 李老,您今天钓了多少鱼?”父亲很坦然地回答:“四、五两……”若遇上空手而归,父亲也爱吹上两句:“当然有两斤多喽!今天手气背,还放跑了一条足有一斤半的草鱼呢!”
随着钓技的长进,父亲迷恋上了钓鱼,常常是迎着晨曦去,踏着暮色而归,有时甚至晚上七、八点到家。母亲在家门口等得心里发慌,唯恐父亲在路上有闪失,忍不住唠叨。父亲不理会母亲的埋怨,依旧我行我素。据父亲的老友的“情报”,原来父亲看中了一块钓鱼的佳处,担心被钓友们抢占“阵地”。于是每每早出晚归,乐此不疲。我不解,没想到父亲哈哈大笑:“山青水秀,又有小鱼时时咬钩,即便钓不上鱼,能在那地方呆上一天,也比吃洋参强!”可不是,眼看着父亲红光满面,健步如飞,人也越来越精神。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对钓鱼仍是情有独钟。岁月不饶人,父亲已无法骑车到十多里的乡下钓鱼,只能在附近的小河边钓鱼。天气一天天的变化,老父六十有八,且体弱虚弱,遇到寒风冷雨的严冬,自然不是垂钓的佳日。我便戏称老父像一只老青蛙,进入了冬眠状态。父亲失魂落魄,常守着电视机呆上一整天。闲得慌时,父亲找出钓杆,在杆上涂一层黑油漆,把钓杆漆得油亮油亮。我给父亲买了几本钓鱼书,但仍提不起父亲的兴趣,儿女辈永远无法理解父亲的钓鱼情结。终有一日,我看见父亲坐在自家的大水缸前聚精会神地拿着钓杆,水缸里养着父亲钓回的十几条鲫鱼。原来,发钓瘾的父亲在自家水缸试钓。我憨憨的父亲啊,您的鱼儿怎么会咬钩啊!
也许是父亲的嫡传,我和女儿也爱上了钓鱼,多次接父亲去钓鱼。父亲婉言拒绝,并叮嘱我,你身居一官半职,不要沽名钓誉。三思而后行,是为人处世之道。我暗笑父亲的迂,却深深地为他的迷钓鱼而不贪钓鱼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