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儿,“知”饥饱吗?

xazzq1232014-09-10 23:59:24

  鱼儿,“知”饥饱吗?(7月垂钓小结)

  笔者从六月29日在平湖全塘“三兄弟”处“歪打正着”大获鲻鱼开始,到昨天(8月1日)止,在这一个月另几天的时间里,共出钓十次,钓得鲻鱼139条,花鲢两条,鳊鱼两条,“白水”若干,累计总量55斤,是本人从03年4月学习垂钓以来单月渔获最多的一个月(几乎是我03年一年的总和)。

  笔者在处理这百余条鱼的过程中对每一条鱼的胃进行了“解剖”观察、鼻闻,得到一个常规性的发现(也许还有点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现提供给大家作垂钓时的参考:

  鱼儿,其实是只“知”饥,不“知”饱的。

  说鱼只“知”饥,这是符合一切生物生存的基本要求,这是一种本能。在没有垂钓人“供食”的时候,鱼只是在自然界范围里“寻觅”其维持自身需求的“粮食”,哪怕在河塘底下的淤泥中汲取“营养”。笔者从每次上午钓得鱼的胃中发现,鱼胃的下端都是黑色的泥沙(食“肉”类的也许除外),所以鱼儿“知”饥,只是它的本能。

  我要说的是,鱼儿,是不“知”饱的。

  笔者这几次出钓,大多数是独寻一个钓位,就是想看看,在我的“钓区”里,鱼儿是不是“吃饱了就走了”?

  有二、三次笔者从清晨5点多一直钓到下午3、4点,并且把早上钓到的鱼与下午钓到的分别放在两个渔护里,回来对上下午的鱼进行“解剖”,发现上午的鱼胃里的食,由两部分组成——泥沙和我的渔食(菜子饼 小鸡饲料),而中午当鱼的“吃口”比较刁“的时候,我在饵料里添加了半包”狂鲢“(或者“南北钓”),下午钓得的鱼胃中成了“三色”的了——泥沙、菜子饼、还有狂鲢。更让人惊叹的是,下午的鱼大多数是“胃涨肚大”的,这说明:鱼窝一旦形成,鱼儿一般是不会轻易离开的(除非来了一帮捣蛋的游泳孩子,一搅和,就完了),就是“吃饱”了,也不会“知道”逃离这个“要命”的“险区”的。

  另外,也可以证实,鱼类也会“挑”“好吃的”“可口的”吃(这一点仿佛与人类的酒席台上,先上蔬菜(差一点的菜),再上荤菜(好一点的菜)情况差不多,越吃越想吃——只不过人类有自控能力罢了)。

  说鱼类只“知”饥,不“知”饱的还有一点理由,是说鱼的“肠子”比较短,几道“弯弯”就到“底”了,排泄比较快,我见过“海洋世界”里的有些鱼,边吃食边“拉屎”的——“吃”和“拉”,“进”和“出”几乎同时,哪来的“知”饱感呢?

  所以,我们钓鱼,一般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钓位,尤其是打了窝以后,耐心地等待,一旦有鱼进了“伏击圈”,也应该及时的“补窝”最好是调整一下饵料适当地 添加点“高级菜肴”,让鱼儿“吃了还想吃”,这样也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说明一点,上面只我是在全塘(有水闸与外海相通)的水域垂钓鲻鱼(少部分花鲢)的实践和感受,再说我是用的“网篮式半水浮钓法”,两根2米多的抛竿,在十多平方水面内垂钓,对于手竿、台钓、海钓等是否适合,只能作参考。

  若有不妥,请大家斧正。谢谢!

  金山渔子写于2005.8.2早晨6点半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