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的钓目是指钩上挂饵时,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
台钓的调目是指钩上没有挂饵时,浮漂露出于水面的目数。
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调目和钓目必须要有一定的差别,钓者才能根据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判断钩子上的钓饵是否还完好无损。水中的鱼个体有大有小,钓饵适当地与鱼的大小相适应,但是钓饵也不能做得太大,其大小需要有针对性。
一、漂尖的直径小一点
也就是漂尖比较细,比较灵敏,钩上挂饵后下拉浮漂的距离比较大,明显。钩上的饵料脱落时,浮漂上浮的距离也较明显,利于钓者观看与判断,钓者会根据漂尖没有完全露出的调目,来得知钩上仍有饵的存在,无须提竿观察或换饵。
而传统钓法就要凭钓者的经验来判断钩上有无饵料的存在了。漂尖的直径适当地细一点,不是要求细到极端。一般的漂尖直径在一毫米上下,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漂尖较细时,钓饵的重量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将漂尖全部拉入水中,钓者就不好读漂了。钓大鱼时,钓饵的重量大,所以要根据对象鱼来决定漂尖直径的大小。
二、漂尖“细”,往往与“长”相适应
上面说到了漂尖细的浮漂的好处,既然漂尖“细”,那么就往往与“长”是相适应的。推荐漂尖细的浮漂,选择漂尾长度为十五至二十公分。因为漂尖细,产生的浮力肯定有限,所以只有在长度上想办法弥补,钩饵入水后,浮漂的浮力才能与钩饵保持平衡的状态,水面露出的钓目才是正常的。
三、根据浮漂产生浮力的效果而选择
浮漂的浮力来自于浮漂自身的材质与漂体空间,浮漂究竟产生多大的浮力才比较适当呢?
这需要看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水越深,杆越长,需要的漂浮力越大
面对几种浮漂,如果漂体产生的浮力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要选那种浮漂的材质较轻的,也就是浮漂自身的重量要小一点。自身重量较大的浮漂,对二力平衡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铅坠重量的设置。当浮漂产生的浮力正常的情况下,铅坠与钩饵的重量才与之形成平衡的状态,但浮力要略大一点,让浮漂露出一定的目数,才便于读漂施钓,这样才能顺利地获鱼。
一是要浮力足够,也就是吃铅要多一点(比较容易抛竿);
二是反应较快,比较灵敏;
三是标示的目数要清晰,颜色要鲜艳一点,便于观察。
一般漂尖细的用于四米一下的杆,四米以上的杆适当的加粗漂尖,再根据杆的长短水的深浅和风力情况选择漂的浮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