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这谁不会?”对于很多人来说,对钓鱼的认知,可能就是这句话。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一开始大约是在25年以前,去水街交易场买的鱼竿,10块钱。一盘线一袋钩子一个浮漂几组小配件,单钩通线,保险丝搓的坠子,几个人一起去的鱼塘,大罗非拉得手软。于是先入为主地有了“很容易”的第一次感受。
偶尔钓一下鱼的情况维持了好多年,这个偶尔大概是一年一度,甚至几年一度。以后又买根短节的长竿,这两根竿子一直扔在后备箱里。
这一阶段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有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不深入、不追求、不进步”。
真正开始认真学习钓鱼,都是疫情惹的祸,先是在20年自学了篆刻、书法,21年自学国画发现真的很难,也觉得老是窝在家里也没劲,一个偶然机会,和朋友一起两家人,一个野塘,两根饱经岁月的鱼竿,开启了全新一轮的钓鱼"
于是,重新购置装备,从3.6到8.1,陆续齐备,远投海竿、矶竿滑漂,也弄了一个,线组,钩子,小配件,弄个几套,钓箱,钓椅,马扎,鱼护,抄网,先整齐活,某宝某音经常逛逛,找底、调漂,跑铅,飞铅,平水,半水,悬浮,躺底,不求甚解但也大概知道,邓某,刘某,化某,课没少听。草鱼,鲤鱼,罗非,赤眼,老孟,鲢鳙,黄骨鱼,清道夫,统统上过,关键是朋友的,以及朋友的朋友的私人菜地资源给力。
铺垫了那么多,现在进入正题,回顾一下2022年的作钓经历。
1、作钩次数,大概只有20次左右。其中一半是空军
2、作钓地点,大多数在邕江,良凤江,八尺江,周边一些大小水库,也去过
3、作钓方式,手竿台钓
4、鱼获,最高重量纪录是上了一条接近9斤的草鱼。数量最多纪录是大概50条。
5、最印象深刻的一次作钓:5月2日,兴冲冲跑去规划地方,岂料平时鬼都不见的偏僻地方居然堵车,乌央乌央都是搭帐篷露营的人群。没办法另寻他处,导航有水的地方,一通乱打乱撞,去到一个新地方,也有人露营撒网,不过钓得很爽,小罗非爆护。回程手机没电,过疫情检查点时差点回不来。
回顾一年,收获有三:
1、钓鱼钓的是心情,只要去钓鱼,心情必大好。不管天气,不是器材,不是鱼获,当然,有收获心情会更好。
2、学习研究实践钓技,对鱼获一定有进步。进入10月之后,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
3、不必太在意钓点,现在基本就去邕江。近,顺路还可以验个核酸。哈哈。
经常去柳沙呀
南宁么下雪吗师傅呵呵呵
肯定不下啊
草鱼可以的
出勤率不行啊。我基本上一周四次野钓,18点下班钓到22点收工。因为我们公司规定周一至周四要在公司住寝,不得回家过夜
写的很回味
照片拍得漂亮啊
不孬不孬
好多菜地啊,羡慕
要是百度地图能实现照片导航就好了
英华大桥~孔庙。
现在争取每周一钓。
哈哈,都是江边老钓位。没有秘密。
可以可以!
顶帖
还是混邕江
两天一钓
湖光山色好美
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