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漫话渔史3-古代王侯将相钓鱼故事(姜太公)

野钓1夜猫2022-09-16 18:10:47

1.姜太公钓鱼遇文王

姜太公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虽然《封神演义》小说中将他刻画成飞天遁地、呼风唤雨的封神大仙,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姜尚(公元前约1154?-1015年),字子牙,又称太公望,据传是河南牧野人。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兵学奠基人。是周朝的首席智囊、军事统帅、开国元勋、四朝元老,辅佐文王20年、武王3年、周成王22年、周康王6年,定夺天下,治国安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著有《周书》等传世名篇。

他出生寒苦,当过屠夫,卖过烧酒,但人穷志不短,始终坚持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出人头地,直到七十多岁还是报国无门,闲居在家,常常钓鱼补充生计。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之人,古稀之年终大器晚成。姜子牙博学多才,曾在商纣政府担任过小公务员,看朝廷无道便愤然离去,宁可清贫不作浊富。后听闻西歧西伯侯广施仁政、招贤纳士,年过古稀之年仍雄心勃勃千里奔投,期望一展宏图大志。但他的求职方式机智、创新,没有直接去拜见西伯侯,就近在渭水之滨的磻溪(今宝鸡境内)垂钓,时不时展露博古通今的才华。此时,尚未称王的西伯侯刚刚牺牲了长子伯邑考,才从商都朝歌死里逃生回到封地,士气低落,不知路在何方,正是求才若渴之时,听说满腹经纶、绝世奇人的姜子牙就在渭水北边钓鱼,以狩猎为由口前去拜请。姜子牙本就想着借钓鱼扬名诱西伯侯这条“大鱼”上钩。两人“恰巧相遇”,言谈甚欢,一个是久旱逢甘霖,一个是干柴遇烈火,一拍即合,遂成莫逆之交,贤王名臣强强合作谋夺殷商、迁九鼎、平天下。

史载姜子牙72岁(亦说80岁)遇文王,辅佐周朝长达51年,长寿达123(80)岁,还有史料说是159岁呢,真是史诗级寿星!

姜太公喜爱钓鱼,前半生流离失所,四处颠簸,但追踪其落脚地都临近水边,随时都能出钓。各种文献、碑记发现与其有关的钓鱼台就要十几个,最著名的当然是遇文王的磻溪钓鱼台,还有陕西咸阳、河南新安与历城、沧州吴桥和南皮以及天津静海等钓鱼台。

科学推测,各地争执不休的姜太公真钓台可能都是真的,他在72岁之前到处跑跑,走到哪都会去钓鱼,十几个钓鱼台绝不多!

咱们钓鱼人哪个没有十几个钓位啊?哪天也整个碑刻留名,说不定后世大发呢,哈哈哈!

估计姜太公钓技不咋地,《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可见,鱼获从未爆护,余心甚蔚。也可能是姜太公境界太高,在渔不在鱼,司马迁这渔盲不懂行,乱评价。

民间传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直钩垂钓”、“钓钓钓,大鱼不到小鱼到”、“文王拉辇”、“武王抬轿”等一些列轶事,纯属说书人演义搏宠,他那么高素质修养、古稀老人喜遇明君,断然不会像李白那愣头青狂傲、自负、清高。

姜太公长期呆在渭水垂钓,时不时有意无意展露其盖世才华,借芸芸众生之口口相传,累积声望,誉达文王耳中,给文王拜访求贤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固定的空间。这窝子打的远胜“大青窝”。

参照《礼记.大学》人格境界登记,个人将从事垂钓运动者的境界划分为9个阶段,并与通俗说法配对,即:1启蒙(新手\菜鸟)、2格物(入门)、3致知(熟练\普通级)、4诚意(精通\噩梦级)、5正心(合道\地狱级)、6修身(小成\骨灰级)、7齐家(大成\大师级)、8治国(圆满\宗师级)、9平天下(化境)。自1-6为初级阶段,只是磨炼自身;“齐家”为中级阶段,垂钓运动能兼顾家庭,甚至能以此为业谋生计,改善家庭生活质量;8-9为高级阶段,“治国”可加强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提升自我组织与协调能力,可以胜任领导或老总岗位,如很多宗师级大佬以钓为业创办工厂公司;“平天下”的人格则升华到完全融入自然与社会大格局,自觉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领袖气质由然而生,必然成就时代的引领者。

姜太公的境界显然超越“心如止水,知行合一”的“正心、修身、齐家”的初阶、中阶,达到高阶水平。他心理年龄很年轻,雄心勃勃,豪情万丈,撸起袖子加油干,欲救国救民出水深火热,所以想着是“不为鱼上钩,只钓王与候”。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纠错:长寿达120(80)岁,应为:长寿达120(131)岁;人格境界登记,应为:人格境界等级。笔误笔误,抱歉啊!

很久以前马鞍山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