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田螺、石螺、山坑螺和福寿螺

heguoxiu2014-09-10 22:59:44

  田螺、石螺、山坑螺和福寿螺

  田螺、石螺、山坑螺和福寿螺,它们和“鼻涕虫”是一样的软体动物,但它们由于有了一个“外壳”,所以它们就比“鼻涕虫”要好很多!——起码也和蜗牛一样;是“房改过”了的“鼻涕虫”!

  不说“法国蜗牛”那么的“牛”——那些可以“牛”得可以摆在世界美食菜谱里的贵族。中国的螺,是一种百姓大众喜爱的食品。

  南方人喜欢吃螺。江浙一带腌制有种叫“泥螺”(是田螺的表弟)的东西,是就泡饭和下酒的极品;

  两广人没把“泥螺”的“表哥”做的那么细,但把它们演绎成了平民百姓物廉价美老少皆宜的小吃!

  一年四季老吃,自然不在话下,特别是在“中秋节”的时候,那“紫苏炒田螺”是可以摆在正席上与月饼、柚子一起是那天团圆宴的“压轴”!别的什么菜全得向“它们”磕头!

  广东人吃螺会吃,而且分得清、吃得细。不象北方人几乎把所有类似的螺一概叫“田螺”;广东人把淡水螺细分成田螺、石螺、山坑螺、福寿螺。后两种好分别:山坑螺体黑尾尖长,福寿螺个头大壳薄。但田螺和石螺就不太好区分。表面上它们很相似,不过田螺一般是生长在水田里的,生长的速度快,而石螺一般生活在水塘水库边,所以在南方钓鱼的时候有时会钓上来石螺!但大家一般会说:“钓上来一只田螺!”而决不会说“钓上来一只石螺!”石螺生长速度慢;所以它们的壳也比田螺的壳厚。到市场上见阿婆大姐买螺,一定会听到她们问:是田螺还是石螺呀?因为加工起来(就是要把尾巴切掉)田螺壳薄容易,所以田螺要比石螺贵。

  广东人吃螺有技术:先把螺被切掉尾巴的一头用力一吸,使螺肉紧紧抵住尾部,然后掉过头来,在螺的头部死劲一“吸”;由于“负压”的作用,一陀螺肉就被吸到嘴里了!

  我见过许多北方人——包括在广东生活了多年的北方人不会这样吃,只能用牙签挑着吃。所以广东人管吃田螺也叫“咀(白话:吸的意思)田螺”。

  吃石螺和山坑螺用的都是这个办法。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的螺种,我小时侯从来没见过。最大的石螺或者田螺也比现在小的福寿螺大不到那儿。

  福寿螺的真实学名叫什么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被引进的也不清楚,我第一次看见它们的时候是从部队转业回广州的后几年(大约是83年前后),当时真的吓了我一跳!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大的“田螺”!

  福寿螺壳薄肉多,加上这个吉祥好听的名字,(不知道puanz 兄说的金宝螺是不是它在别的地方的另称?)曾经一度在南方掀起了一阵“吃福寿螺高潮”!它的身价也曾一度居高不下。

  福寿螺不但个儿大,而且贪吃,加上它有一个特别的本领——会游泳!于是它们活动的范围就大了去了!

  说它会游泳,并不是说它会象青蛙鱼儿小狗或者人一般地利用肢体划水:其它的螺只能在水里缓慢爬行,它们却可以利用储存在那巨大的壳里的空气使它们能漂浮在水面上,顺着水任意漂流:漂到那儿就吃到那儿!

  以前人们在池子里饲养,随便扔些烂菜叶水浮莲,它们就已经吃得很高兴的了;您说它们跑了出来见了世面:“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呀?!”于是它们就边走边吃,放开肚子地使劲吃了!

  它们不但吃菜苗、吃果苗,秧苗,连成熟的蔬菜、果实、观赏的花卉一概照吃不误;只要有一家饲养了“福寿螺”的,那周围的农作物就有“灭顶之灾”!

  它们吃得很高兴,于是菜农果农花农就很不高兴了:他们开始埋怨“螺农”了,加上有专家著书说那“福寿螺灾难”——和湖南、江西、四川、江浙的“红龙虾灾难”一样,是一种“外来物种入侵”现象。于是很快,广东大规模养殖“福寿螺”的方式就消失了。

  现在能吃到的“福寿螺”,一般都是原来“跑”出来的“流窜犯”的后裔,家养的已经没有了,它们的身价也一落千丈了。加上广东人对田螺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感,所以,每逢中秋节阖家团圆赏月的时候,大家吃的仍是田螺或者“石螺”,没见有用“福寿螺”和“山坑螺”来代替的。

  不过由于“福寿螺”个头大!吃起来不用用嘴去“亲”它的屁股,用牙签甚至筷子就可以挑出来,所以在大排挡里仍然可以吃到它们:尤其是在一些川菜馆里,有一道“麻辣福寿螺”,那味道真的一流!

  陆军

  2005年4月3日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