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自然水域中的调漂问题。自然水域野钓,不乏经常有小鱼闹钩,浮漂乱象丛生,频繁提竿却经常空竿,小型像样的鱼儿也很难钓住。因此,野钓过程中,比较合适的调漂方法依然主张调低钓高钓钝为主,当然特殊情况诸如鱼情水情季节除外。特别是在准备钓大鱼时,更需要这种调漂方法。大鱼进窝后,往往由于身体硕大,动作即使缓慢,也会导致水下水流发生变化,加上会出现身体蹭线现象发生,往往会在调漂较灵的时候出现黑漂的虚假信号,这时候,本能反应会提竿刺鱼,结果出现空竿或者是锚鱼现象,跑鱼事小,惊鱼几率极大,再想钓住大鱼就困难了。
夏季野钓,大鱼吃口即使比较缓慢迟疑,但吸食饵料的力道还是比较大的,即使钓钝些,浮漂信号还是比较容易把控的。越是大的鱼,吃口越稳,漂相往往会是缓慢黑漂或者是横向斜拉移动,钓钝些的目的就是让大鱼吃口更牢一些,中鱼后脱钩几率就大大缩小了。如果钓灵,大鱼刚刚吸食饵料入口,还没有完全进入口腔,浮漂也会出现黑漂现象,这时候,提竿刺鱼,往往会饵料还没有完全进入口腔,仅仅挂住了鱼嘴的一小部分,提竿刺鱼后,大鱼挣扎过程中,会导致脱钩跑鱼,往往在野钓过程中,发现中鱼后,沉甸甸的感觉一瞬间失去重力,鱼钩上往往挂着鱼嘴唇的少部分肉,就是这种情况。
哪里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