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从跑铅来说作钓中灵与钝的辩证

神一样的大师2022-02-06 16:14:13

接触钓鱼人App已经有两三年了,确实是的不错的平台。最开始是用来了解附近钓点,后来也来记录一些个人的鱼获心得,当然也很多值得学习的技术性帖子。

个人久不久也写点帖子,往日也说过很多次,钓友是一群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个人一直认为:钓鱼运动本身就是左右互博的智力游戏。所以争论难免,钓法万千,鱼情各异,没有哪位大师永远都能马上找到最合适的钓法,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必胜钓法。

当然,所谓殊途同归。虽然钓法各异,最终其实还是有他的必然规律。与其争论钓法,倒不如追根溯源,找一找万变不离其宗的钓鱼道理。理解多一些以后,看到别人能钓的比自己好,马上能理解是哪个环节的区别。自己钓的比别人好,也能心知肚明是哪个细节把控的更完美。

聊台钓所有的调漂方法之前,一定要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台钓为什么用双钩?

作为一个老钓手,偶尔身边有钓友谦虚问我技巧的时候,个人都会根据他的手法相对的简单沟通。对真正有心请教的,我也基本会反问这个问题:台钓为什么用双钩?

当然,笔者接下来的内容纯属个人见解,说法与用词未必严谨。钓法也未必有金科玉律,或者有什么典籍可做标准。个人写此贴一个是春节,纯属空闲,也理理自己的思维,当个年度总结。二者最近看到一个钓友写了一篇关于小跑铅的还算用心的帖子,本着不忘初心的出发点,忍不住也借此贴说几句个人见解。前车之鉴,本帖笔者也将不做任何回复,仅供阅读探讨。

言归正传。为什么台钓用双钩,传统钓一般用单钩。很多钓友没有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给我的回答大概包括:可以双钩中鱼、两个饵料增加鱼的可视目标、加快钓点饵料残余加强诱鱼……其实这些答案很容易就会被淘汰……比如为什么不用三钩?比如为什么不直接打窝?或者抽大饵……这些答案只需要小小的钓法改变就可以做到,显然不是台钓使用双钩的基础原因。

笔者认为:台钓使用双钩,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以双钩(饵团同理)的配重,来实现双钩中的某一钩的底部状态,比如:上钩轻触底、下钩轻触底。这两种状态下,另外一钩及饵团,其实是相对被牺牲了,来成就另外一个钩的状态。同时,一个钩的状态确定的同时,参考钩距,就可以确定另外一钩的状态。这个过程即为调钓。

调钓的直观状态是浮漂的调目,根本状态则是水底双钩的状态。所以很多钓友喜欢问别人调几钓几,其实只能作为参考,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钩重不一样,或者饵料状态不一样的时候,别人调四钓二,可能是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你的钩子过重,漂尖又细,可能调四钓二的时候,就是双钩躺底。这个时候,别人调四钓二可以出现上钩轻口的时候,你的调四钓二是不会出现同样动作的。

台钓又称为:悬坠钓。顾名思义,其钓法的奥妙在于选坠。这个坠大家很通俗的理解就是铅皮坠,这个悬的通俗理解就是浮漂。其实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整个钓组的上浮力和下坠力。下坠力包括:铅皮、八字环、钩、浮漂及线组自重,上浮力就更容易理解了,基本就是浮漂的浮力了,当然也包括饵料的浮力、线组的浮力以及可能得支撑力。笔者把悬坠二字做如此之多的分解,新手基本可以忽略,但是进阶阶段的钓友就应该做一些思考了。

浮漂的最终信号,是由于悬坠的二力平衡被打破。单纯从出信号的角度说,二力平衡越接近且平衡的力越小,平衡越容易打破,这也是小漂小线组更容易出信号的原因。所以每一个悬或坠的力的产生因素,都决定了整个线组的灵敏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灵敏度都是我们要的,比如鱼蹭线,涮饵。这也就是灵顿之争的根本点。当年的程宁与老鬼的调漂灵顿之争(笔者无法考证真伪),大体上是一个追求信号出现的绝对灵敏度,就是有鱼吃我就想看到信号,另一个追求饵料进口信号的灵敏度,就是看到信号我就要钓到鱼。即追求出口和中口的区别。

且不说二者的应用环境区别,甚至二者是有技术理论交叉的,单纯作为钓鱼技术进步的过程,二者都是有代表性的。现在更多人的调钓期待是更偏向程宁老师的观点的,就是追求中口信号。当然实际做钓中,大家最开始还是先追求出口信号,后面再调整到中口信号。尤其气温低的这种天气……甚至能出口就是中口。

讲到这里,我们以跑铅钓继续说回悬坠力因素,最开始接触跑铅钓是看化老师的视频,当时的理解来说,跑铅就是铅坠能在主线上滑动,所以称为跑铅。大小跑铅来说,还是主要区别于铅坠的大小,以及浮漂剩余浮力负值(后面再讲)大小来分别。后来者会如何去理解或者阐述跑铅钓,我们不做争论。也没有必要去纠结一种钓法的名字。

但是一定要强调的一点是,跑铅是指铅可以在线上滑动,实际到底以后的状态很多人理解错了。以3g浮漂,4g铅坠以及小钩的跑铅为例,很多钓友以为铅坠到底平躺,鱼吃饵料后,是直接把主线从铅皮座的中心孔拖动,从而直接拉动浮漂。实际的状态可能并不如此,笔者以为,铅坠的剩余1g重量,比线组本身承受的3g平衡力小的多,最终的实际情形是鱼口必须克服这一个剩余重量以后带动的整个线组移动。换句话说,其实鱼口是拖动铅坠以后再拖动浮漂,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铅坠固定不动。在这个值范围,铅皮座是不是打开滑动,对整个线组的灵敏度是没有影响的,也就无所谓锁不锁死。这个对前文所提的钓友观点是支持的。

这个1g的剩余重量,就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整个线组就此与水底有压力接触,可以抵抗走水,二个是鱼口需要克服这个重量以后,才传导给浮漂,也就过滤了虚假或者无力的小鱼信号。

聊到这里,提到了剩余铅坠重量,很多钓友也可以类似去理解浮漂剩余浮力。这两者就是铅坠和浮漂需要配比的实际所在。

我们继续推理前面的举例。比如3g浮漂6g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铅坠平躺,鱼口是拖动浮漂以后才会再拖动铅坠(数据不钻牛角尖),其实就是已经是传动钓的范畴。鱼口的反应度,类似于3g铅的闷杆,只是抛竿、视觉和线组的垂直度区别。

同样我们推理3g浮漂3g铅,首先毫无疑问,铅皮打不打开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时候肯定是8子环触底,在浮漂配比合适的前提下(这个很重要),暂时忽略浮漂视目(钓目)的浮力,鱼的吃口是只需要进口以后,再克服八字环的重力。这就是前文说的:铅坠、8子环、钩、线组自重的四个坠力要素,在这个极致的临界点会凸显8字环的坠力影响。换句话讲,当浮漂视目浮力低于8字环自身坠力、并且相当接近的时候,就达到了悬坠跑铅的最灵敏状态。

这个时候还会有一个问题,就是铅坠要不要上移的问题,如果不移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梅州钓法,移的话又有什么区别……

再抛一个问题:长铅坠和短铅坠的区别。在不考虑触底的前提下,考虑坠力:短铅坠的体积更小,会在下落速度上轻微优势,考虑浮力:短铅坠所受浮力更小,所以同样重量的铅坠,短铅坠实际的吃目是要大过长铅坠的,这是属于更细微的细节了,大家可以自行验证。

那么触底的情况呢?触底的时候,尤其是之前的3g漂4g铅的举例下,笔者理解铅坠是一个一头触底的倾斜态,这个时候铅坠越长,整个线组的平衡性越差。前文讲过,鱼口是要拖动铅坠的,铅坠的形态变化就会反应到浮漂,这就是跑铅或者梅州钓法要求短子线的原因,都是为了加快信号传导。短铅坠的形态变化就比较小了,可以理解为一根一米的木头和一根50公分的木头,同时去推倒,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情形下,越短的铅坠的稳定性是更好的。

八字环和铅坠同时作为坠力因素的时候,拉开一定距离是可以保持铅坠的绝对状态,8子环就成了铅坠的另外一个很小的部分。这个稳定性就会好很多。铅坠和8字环挤在一起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长铅坠。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追求灵敏度,笔者是赞成铅坠上移。但是幅度无需很大,两三公分足够。因为这本质就是一个双铅钓法,铅坠拉的越高,就等于子线加长,灵敏度下滑。这就是取舍的问题。

说到双铅钓法,和双钩的意义是一样的,牺牲了一个铅来成就另外一个铅的灵敏度。刚才说的八字环和铅皮拉开,也就是用铅坠来成就8子环的理论极致状态。

聊完了跑铅的最灵敏状态,再把大跑铅说一下,对付大走水,笔者用过20g通心铅坠,这种状态下,基本不用考虑了,一定是鱼口拉着线组在铅坠通心处移动了,铅坠也就一定不能锁死。

所以何为大跑铅,何为小跑铅,笔者本没有想过具体的分法,因为跑铅过程中,很多变化对灵和钝的影响,都是对立的。比如选小浮漂,缩短子线,小跑铅的铅坠的上移以及悬坠剩余值趋近于0……这都是追求灵敏度的;而铅坠及八字环贴底、子线躺底、加大钩子……这都是放弃灵敏度的;灵和钝的取舍,最终就是前文说的调钓的取舍。

讲到这里,基本算是把这个线组的悬坠二力关系说进了门。再讲下去,浮漂的形状对平衡性的影响,浮漂大小对剩余浮力的影响,线组的弯曲程度对灵敏度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钩和饵对整个灵敏度的影响,都是需要取舍的。钓鱼的乐趣和门道,其实就在这些取舍之中,灵中取钝,钝中取灵,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克服作钓中的不利环境,比如走水,比如假口等等。同时通过调整其他因素去抵消为此所做的改变……最终实现整个线组的最佳状态。

文章最后,自认为聊的有些绕,也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只是希望抛砖引玉,让大家对钓鱼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足够的重视,知道整个线组的协调性,钓更明白的鱼,也就钓的更明白。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难得可贵,辛苦了

很久以前玉林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