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窝子太重的坏处
有人认为自己的钩食很好,即使是窝子很重鱼还是爱吃钩食,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把鱼分成两类,一类是不愁吃的养尊处优的鱼,商业鱼塘里的鱼就基本属于这类。另一类就是“温饱”没有保证的鱼,自然水域、一般的水库和很少有人垂钓且不喂养的鱼塘。前者对于饵料是比较挑剔的,因为它根本就不缺吃所以才挑剔,这是动物的本性。后者不可能挑剔,因为它很难有吃饱的时候,这也是动物的本性。
对于“温饱”没有保证的鱼,只要它觉得安全,它就会就近、顺口的进食,它不可能进窝后还挑挑拣拣的选那些“好”的饵料。我父亲在河里钓鱼习惯用酒米打窝蚯蚓钓,结果钓起来的鱼基本都是已经吃了不少酒米的,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窝子食太多,我们的钩食就不会很明显,即使后来被我们钓起来,也属万一之列。如果窝子里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这个时候鱼儿进窝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的钩食,我们也就可以更早的把它钓起来。
我们经常有提上几竿就上鱼,而后断断续续上鱼的现象;也有打了大窝子,要等一两天才发窝的情况,为什么要过几天才发窝?我的理解是:打窝太重已经把鱼吓跑了,即或是没有被吓跑也因为窝子食太多鱼一时很难吃到你的钩食。经过一两天的时间,窝子里面的鱼越聚越多,而窝子里面的饵料越来越少,这个时候鱼咬钩的机率就明显增多,就是说鱼已经在窝子里吃了很久才被你钓起来,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再说我们打大窝的诱饵一般是玉米粒、麦粒等不会化散的固形物,这和入水很快就化散并随流水而扩散的“面食”相比,哪一个诱鱼进窝的效果好不是很清楚了吗。
不要抽象的说大打窝,还要看你是用什么样的东西来打窝,最典型的就是玉米粒和玉米面。玉米粒到了水里,水库的暗流基本上不会把它带走,其味道也就很难在水里传播开来;玉米面入水后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即使是一群小鱼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不多的一点玉米面吃干净。所以即或是打窝,我主张以粉末为主、碎屑次之、颗粒少许这样一个配比比较理想,单纯的颗粒状或粉末状都有不足的地方。
我的观点是:根据当时水下鱼儿咬钩的情况、有效鱼的密度,粗约的估计窝子里面还有多少“余食”,及时的对窝子进行补充,做到“保障供应”就足够了。有人说这就叫“经营”窝子,我看就很形象。窝子要会经营,不能过剩、积压。
有人在网上提问,为什么你要用双钩?开始我也很难回答,因为双飞的机会毕竟是很少数。后来我明白了,双钩钓鱼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及时的补窝。
4、选点
选择理想的钓点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的事情。所以我认为选点主要靠经验,靠对现场和对鱼的生活习惯的了解。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我认为有几种情况不能选作我们的钓点。
1)、危险的地方。高压线下不能选作钓点,道理很简单,但是有些人就是忘了或是不以为然,更多的人是没有“向上看”的习惯;地基不稳或行走不便的斜坡不能选作钓点。有些水库的岸边是沙石沉积而成的“硬地”,这种地方看似很结实,其实一点都不稳定,说垮就垮根本不给你一点撤退的时间。在行走不便的斜坡上钓鱼更是“危险作业”,钓鱼不需要这种代价。说句时髦的交通用语,“家人等你平安回来”,鱼再多、再大也不如平安回家。
2)、起鱼不便的地方。有些地方很可能就是出大鱼的地方,但是一旦钓上大鱼却根本无法下抄网起鱼。事先不考虑好,万一钓上大的又束手无策,把自己推向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何苦呢。
排除了上面的几种情况,再排除太浅的浅滩,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可供选择的地方就不是很多了,这个时候再说钓点就好说多了。我这叫排除法,排除法在很多需要抉择的时候是很有用的。在两个鱼情可能差不多的钓点之间,我情愿选择地面更有利于钓鱼人的地方下竿,这样有可能少钓几条鱼,但是自己感觉更舒服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我的“以人为本”的选点原则,选择一个环境相对好的又能钓鱼的地方,舒舒服服的钓上一天,有什么不好的呢。
老钓位和新钓位。很多人爱把钓点选作老钓位而看不上新钓位,其实新、老钓位各有利弊。老钓位出鱼好,那是因为老钓位已经形成了窝子,鱼都爱到那里去。但是,老钓位也是爱闹小鱼的地方,有些水库的小鱼可以把你闹烦,让你根本无法下竿钓鱼。所以我的看法,在有小鱼或者小鱼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到老钓位去,另辟新窝是避免闹小鱼的很好办法。在老窝垂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投诱饵,钓饵用玉米粒、硬食等。在小鱼多的水库钓鱼,我主张另辟新窝和走钓的办法。找新窝很简单,就找那些水深2-3米,岸边基本平坦,起鱼基本方便的地方。岸边近处有没有鱼星,有没有鱼跳等现象也是我们选点的依据。我这次在外面钓水库,经常在没人钓过的钓点下竿,收获很不错。走钓就是把大部分东西留在基地,只带少量的必须品,选定一个钓点,半个小时没情况就往前走,在第二个钓点如果半小时还是没情况,返回第一个钓点吃“回头草” 。有些朋友是先一气就打好几个窝子,然后换着钓,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在打窝的时候,多少有点盲目性。我走钓的窝子是提出来的,在我提食做窝的时候,就对水底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水下的情况不好,我可以随时停止另辟新点,主动权时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当然要比先打窝后下竿最后又放弃的好。
很多地方的水库都有网箱养殖,这也是我们钓鱼的好地方。如果靠网箱太近下竿,最好就只用一个鱼钩,避免发生一下不愉快的事情。
一个朋友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说的是他和一个朋友在河边钓鱼,他们两个钓鱼的水平比较相当。他的朋友一天钓了不少,可是他却钓得很少。他问这是为什么?我肯定地说,你们相距不远,你在上游,所以你钓得很少。我为什么能说得这么准确?其实在河边钓鱼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无论上游的钓鱼人是打的窝子还是从鱼钩上脱落的饵料,都会顺流而下,都会把远处(下游)的鱼儿引上来,因为两人坐得不远,诱上来的鱼当然首先发现了下游的钩。也就是诱上来的鱼都被下游的朋友截走了,在上游的朋友当然就钓不上了,即使能钓上几条,也属“漏网之鱼”。
所以说,如果到河边钓鱼,有人已经早于你占了某个钓位,你就不要傻乎乎的在他的上游下钩;出于友好之举,你也不要在离他较近的下游下钩,至少也要离开他十米以上。
钓鱼选窝,不要有一锤定音的想法,中医开方子还讲究试一下呢,何况我们钓鱼。要敢于否定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所作为。
5、怎样钓沉塘鱼
所谓沉塘鱼就是指那些经过捕捞、垂钓过后,鱼塘里还仅有的几条鱼。这种鱼吃食相当谨慎,经过我多年的观察认为,这种鱼吃食的原则是只吃散食,不吃粘性较好的面食。我的这个观点在与郑州朋友交流时,得到了很好的应证:摄像头下,一条鲤鱼进窝了。它很快就把钩食周围的散食一扫而光。对没有化散的钩食不肖一顾。沉塘鱼的数量越少,这种现象越明显。海竿糟食就能钓起这种沉塘鱼,手竿糟食照样行。
传统的软脑线用糟食钓,就是很好的对付沉塘鱼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用多股涤纶线做脑线,双钩,脑线一长一短,长度控制在30-50毫米左右,宜短不宜长。一般沉塘鱼都比较大,所以鱼钩也要选稍大一点的。调漂很简单,铅坠的重力约大于浮漂的总浮力,只要保证铅坠到底就行,钓1-3目都行。这种钓法的关键是软脑线、坠到底、糟食。
我们一般的单丝钓鱼线多少都有一点弹性,当糟食化散以后,鱼钩在鱼线的弹力作用下很容易和糟食分离,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多股涤纶线在水里就基本没有一点弹性,所以就是饵料散了鱼钩还是能原地不动并和已经化散了的糟食混合在一起。鱼吸食的结果就连同鱼钩一起吸到嘴里去了,这时,无论是送漂还是黑漂提竿都有鱼。也因为多股涤纶线没有弹性,所以它能够很好的躺在地面上,鱼儿在附近游动也不会有干扰,不至于出现假象。
铅坠的形状尽量做得粗短一些,不要考虑铅坠的隐蔽性,鱼儿没有这个智商,也不会把铅坠和危险联系在一起。铅坠到底有利于鱼钩在水底保持不动,就是在风天钓鱼,浮漂也能很好的站立。
糟食的制作很简单,增加适量的麸皮以改变面食的粘性,使之能很快化散就是不错的糟食。糟食要比一般的面食更干一些,稍用点劲才能把糟食裹在钩上,这样糟食入水后麸皮吸水就会膨胀,促进糟食的化散,对沉塘鱼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我的对象是沉塘鱼,所以就不能像湖北的“包饺子”钓法。我的是空钩装糟食,事先不需要在钩尖上再挂其他饵料。这种无馅的“饺子”钓法还是对付像小麦穗这样的小鱼的很有效办法,这种钓法,就是在麦穗很疯狂的地方,浮漂也能稳稳的立在水面,不至于让小小的麦穗闹得手忙脚乱。
这种做法需要注意:水底情况不明、有可能挂底时最好不要用。这种装置的脑线强度一般都比主线高,一旦出现挂底就很容易断主线。所以有时候我就用双股缝纫机线代替多股涤纶线,这样做虽然不会断主线,但是遇上较大的鱼也很难成功。凡事很难有十分完美的办法,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某些局部的、次要的牺牲以换取全局的主要的胜利。
长沙渔民有一种钓鱼的方法:两根软线拴在一起,一根拴钩另一根拴一个核桃大的石头,石头上包一层新鲜的牛粪。入水后空钩就在有牛粪的石头旁边,钓上来的都是个头较大的鲤鱼。我问为什么,渔民说这和鲤鱼的吃食习惯有关,鲤鱼总是先将牛粪周围的杂物“检去”,然后再进食,结果在用嘴“检”杂物的时候上钩了。
我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对的,毕竟这是他们多年的经验,而且收获不错。但是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他们用人的思维去解释鱼的行为,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鱼是在吸食牛粪的时候误食了鱼钩才上当的,鱼这样的低等动物永远也不会把鱼钩看成是致命的危险物,吸食的习惯决定了不可避免地要同时吸入一些杂物,我们的鱼钩吸入容易吐出难,这才是这种钓法的原理,这也就是空钩钓鱼的原理,手竿、传统、糟食钓鱼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的很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