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手竿钓鱼(3)以前的老帖子

lz左老K2022-01-13 13:19:39

4)、平钩与歪嘴钩

我们现在使用的鱼钩,一种是歪脖子钩,另一种就是平钩。所谓平钩,就是整个钩体都在一个平面内,这种钩还比较普遍。歪脖子钩就是钩的钩尖向一边歪,目前市面上的歪脖子钩不是很多。

鱼的嘴是上下开合的,我们虽然不能简单的把它看成是两个平面的张合。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在我们提竿的那一瞬间,鱼的嘴在很多时候还是可以按照两个平面来对待的。一方面是我们的钩相对于鱼嘴来说总是小的,这就相当于只考虑鱼的嘴巴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我们提竿的时候鱼嘴处于很随意的状态,不可能都是鱼嘴紧闭的时候我们才提竿;我们的鱼钩从鱼的口腔里拉出来所用时间也是很短的,所以从上面三个因素来看,我们不少的时候是把一个鱼钩从两片基本平行的“肉片”中拉出来的。不难想象,如果鱼钩本身也是平的,那么鱼钩刺入肉体的概率就不可能是100%。如果鱼钩的平面和鱼嘴形成的平面完全平行,那么鱼钩根本就不能刺进肉里。如果鱼钩的平面和鱼嘴的平面只有很小一点的夹角,那么鱼钩的刺入深度肯定很差,就是说此时鱼钩只能刺进一点表皮,这时极易造成中途脱钩。只有当鱼钩的平面和鱼嘴的平面有比较大的夹角时,鱼钩刺入肉体的深度才比较可靠。我认为,前两种情况至少要占10%,说不定还要大些。至少我们可以说,在钓大鱼所用的钩里面,平钩是有设计缺陷的。在我近几年的垂钓活动中,脱钩的情况基本都是发生在使用平钩钓鱼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在遛了一阵鱼之后,鱼脱钩而逃,检查钩组没有任何毛病或损伤,这究竟是为什么,主要是平钩惹的祸。

歪脖子钩在设计上基本避免了这种缺陷,因为歪脖子钩它本身就不在一个平面内,那种刺不进或刺入表皮的现象就基本不成在了。

在我们钓鱼的活动中,脱钩跑鱼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但是应该承认,平钩跑鱼的概率要大得多。所以我选钩会尽量的去选歪脖子鱼钩。

这就是平钩。

这是歪嘴钩.

7、对几种小配件的看法

在我们常用的钓鱼小配件里,有几样配件我认为有制造缺陷,有些配件的功能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

反捻环及旋转装置。设计者认为,在遛鱼的过程中,鱼很容易打转,为了不伤鱼线所以就应该用这种装置。这里我们先不说几米的鱼线扭几转有多大的关系,我很怀疑这种装置能防止鱼线扭转(我做过试验,下面的鱼线转了好几圈,可是反捻环一动不动)。更何况这种极细小的反捻机构在制作时很难保证其制作质量,我们遇见的反捻机构脱落的情况还少吗。在钓小鱼的时候用这种反捻环(8字环)还可以,如果是钓大鱼我看还是不用反捻环为好。不用8字环主线和脑线又怎么连接呢,所以我就自制了一种小铜环(在手竿钓鱼一里面有我自制的铜环照片),具体做法如下:

取直径1.4毫米圆铜线,在直径3毫米的钢辊上绕成螺旋状,然后截成一个一个的小圆铜环,整形后用锡焊焊牢。这种用锡焊制作出的小圆铜环是完全可以承受钓鱼的拉力,这种圆环我用了十来年,从未拉开过。

8、饵料

现在,颗粒鱼饲料越来越普及,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它,这是钓鱼作饵料的好东西。颗粒鱼饲料和其它颗粒饲料不同,一般的颗粒饲料扔在地上,今天没有被吃掉还有明天。颗粒鱼饲料是往水里扔的,水里总有一些杂鱼,今天不被养殖鱼吃掉就没有明天了。所以一般的颗粒鱼饲料里都有一些添加剂,以此促进鱼儿尽快进食。所以我们应该把颗粒鱼饲料作为我们钓鱼的基本饵料,根据你自己或当地的经验再往里面添加一些商品饵或其他东西,就是一份很不错的饵料。现在有些朋友在水库海竿钓鱼,动则就是高档商品饵,我认为这样很不好,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离了高档商品饵就不能钓鱼了,显然是一种“断后路”的做法。

我做饵的原则是:软、散、少。

软和散,我的观点是饵料越软越好,越散越好,只要你能把饵搓在钩上,只要你能把这种饵料抛进窝子,浮漂站稳并坚持1分钟左右,这就是前提。在满足这个前提下,各人的抛竿技术不同,饵料的软硬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软、散比硬、粘好。

少,指的是一次做饵不要多,能用3个小时就够了。我们用饵都带有一定的试探性,一次做得太多无疑是种浪费。再说天气热了,饵料一次做得太多很容易变味。一般一天至少要做两次饵。饵料一次少做点,灵活机动又节约了材料何乐而不为呢。

在一些很少有人用商品饵钓鱼的水库、河流及自然水域,玉米面就是一种很不错的钓鱼饵料。很多人其实也爱用玉米面,但是制作工艺太复杂,太费时间。我用玉米面做饵全部过程只要几分钟,现在介绍给大家。

1)、做玉米面糊糊。将适量的水倒入干净的炒菜锅中,放少量的(大约是水的1/15)玉米面搅匀,然后再点火,不停的搅动,直至烧开。凉水就下少量的玉米面更有利于面和水相溶,这样做不容易起疙瘩。烧开前不停的搅动是为了不让玉米面沉底、粘锅,这个过程大约要1分钟。

2)、完成了上一步就改用小火(有火就行,越小越好),把剩余的玉米面撒在做好的玉米面糊糊上,不要搅动,盖好锅盖。下面的糊糊任然是煮,上面的干面就属于蒸。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3分钟。

3)、开盖,将上下干稀和匀。如果太软,可以再加一点生面,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分钟。

4)、几点说明。刚做好的热饵料在冷却后会变得更硬一些,在垂钓时可以在现场再加水,如果本来就太软,到现场就麻烦了。水和面的总比例大约是1比1.2,准确的比例自己做几次就掌握了。这种饵料保持了玉米的清香,粘性也很好,比较耐泡。在这种玉米面饵料里再加上白糖、香精或其他东西,就看你的习惯和发挥了。这种饵料钓鲫鱼、鲤鱼、草鱼都很不错。全过程不到五分钟,怎样,还方便吧。

三、怎样钓鱼

1、关于打窝

从开始学钓鱼到现在,我一直就不打窝。就是在水库钓鱼,我任然坚持不打窝,其效果未必比别人差。在可比的情况下,我的鱼获总是比打窝的好。

不难想象,如果窝子里面的饵料太多,鱼咬钩的概率就大大的降低。相反,如果窝子里面只有不多的一些散食,这个时候我们的钩饵就很突出,就更容易让进窝之鱼首先发现并食之。这种诱、钓合一得用饵原则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接受,并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因为要打窝,所以带的东西也就多了不少,这给出门、换位都带来不便。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打窝,食的落点都是一个不小的范围,这无疑给鱼吃钩带来麻烦。提食做窝可以把少量的饵料投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鱼更容易在很小的点上抢食,效果当然要明显些。

不打窝并不等于窝子里面没有饵料,提上几竿窝子里面就有不少饵料。一时没有鱼儿进窝,就不要盲目的继续提食。在垂钓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对窝子里还有多少饵料有一个基本正确的估计,及时的保障供应很重要。

2、怎样把鱼诱进窝

先讲一个打猎常识,我们都知道,打猎时如果有风,猎手一定要从猎物的下风处接近猎物,否则猎物早就跑了,那是因为风可以把你的气味带走。其实所有的气味都是由某种传播媒介带走的,所以我们才能够闻到气味,气味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某种物质分子的传播。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种传播媒介不是流动的,我们就无法闻到想要闻到的气味,比方说密闭的容器里面的物质,我们是不可能闻到里面的气味的。还有一点要清楚,传播媒介的密度越小,流动性越好,气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就越好,这都是常识问题。

物质的气味在空气中的传播我们都很熟悉,可是,物质的气味在水中的传播我们却有点陌生。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对饵料气味在水中的传播问题就好理解了,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传播介质不同而已。世上没有一潭死水,静止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我在很多水库就明显的感觉到水在流动,应该看到,水库里的水不是乱流的,它是在很多外力的作用下,作有一定规律的流动。我们饵料的气味也只能在这个流动方向里有效的传播,那种一个好的饵料就能把四面八方的鱼都诱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水有一定的能见度,只有在有效的能见度这个范围内,鱼才会直接进窝,可惜鱼的视力很差是个近视眼。鱼塘里的水也是流动的,其规律就是:上层顺风走,底层逆风行。除了上述三种情况,鱼进窝就只有是“路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诱鱼进窝的方法就看你自己的了。

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事先对水的深度有一个基本了解或估计,把浮漂定在明显偏低的地方,完全按照正规钓鱼的方式搓食抛第一竿。因为浮漂定得偏低所以浮漂会沉没于水中,估计钩食已经到底随即抖腕提竿把饵料留在水底,适当的向上移动浮漂,搓食抛第二竿,直到浮漂出水达到你预定的钓目。每次移动浮漂不要太多,不要性急,一般七、八竿就能完成这个找底的过程。即使是老窝子,也要这么提上两三竿,提食做窝连找底就这样完成了。

前面我说了,我的饵料很散,入水很不耐泡,于是我换食就比较勤。这种频频的提竿、换食、抛竿是诱鱼进窝的很有效的办法。在整个过程中,我的饵料都比较小。随时对窝子里面还有多少食都要有一个基本估计,窝子里的饵料不能太多。如果你感觉窝子里的饵料已经不少了,这时你可以把浮漂向上移动一点,浮漂在水里站立的时间就会延长。逐步上移浮漂,最后饵料全化了浮漂也不上升,这就进入了钓目大于调目阶段。这个时候,化散了的饵料任然和鱼钩是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钓法,是一种对付“滑鱼”的钓法,也是一种被动的等鱼进窝的做法。

有人担心频繁的抛竿会把鱼吓跑,我的经验恰好相反。适当的弄点声响反而会把鱼招进窝子,除非钓点的水深太浅。我们经常有钩食刚到底就中大鱼的时候,可见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有时我也采取一些其他的诱鱼进窝的办法,在铅坠上包裹一些饵料,让其荡到钓点的上方,刚入水就抖腕提竿让饵料自然飘落下去,这种办法很容易把远处的鱼诱进窝子。还有就是把饵料也裹在铅坠上,按正常的方式抛竿下水,当浮漂刚好到位就抖竿,让铅坠上的饵料在离水底不远的地方(脑线长度)散落,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诱鱼进窝的办法。如果你用的是玉米面做的那种粘性比较好的饵料,你可以在抛竿之后把饵料搓成绿豆大的小团,隔三间五地扔向钓点,效果也很不错。

用尽了办法还是没有鱼进窝,我的做法是换地方。在离这个钓点稍远的地方照上述办法再钓。并在适当的时候吃个“回头草”,不要“一个心眼儿”钓鱼,要多长几个心眼才行。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