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钓鱼界的一朵奇葩,只要目标鱼是淡水鱼,即便是滤食性的鱼,只要遇到了蚯蚓,也会开口。
所以,钓友们有一个共识,如果鱼口特别的糟糕,那么使用蚯蚓,就成为了钓鱼人最后的倔强,如果蚯蚓做钓饵,还是没有鱼口,那基本上就可以放弃了。
话虽如此,实际上肯定没有这么绝对,因为很多钓友发现,在同一片水域作钓,用的都是蚯蚓,有人能连杆连到手软,自己的蚯蚓泡成面条了还是没有鱼口,这是怎么回事?
在野外水域,鱼的食物来源并不算少,但是荤食的来源却很是有限,所以腥味浓郁,富含蛋白质的蚯蚓,不应该被作为挑食的对象。
除却少数极端气象,如突然降温、升温、降雨、降雪、寒流、冰雹、台风等,导致水温骤升骤降,确实会让鱼因生理原因,彻底闭停鱼口。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用蚯蚓还是鱼口不好,往往是因为蚯蚓的用法上出了问题,换而言之,就是蚯蚓的用法和鱼情出现了偏差导致的,常见的,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鱼口差、鱼的密度小,用整条蚯蚓做钓饵
当我们打窝之后,使用蚯蚓做钓饵,一直没有发窝迹象,如果我们一直使用整条蚯蚓做钓饵,而且钩尖完全被蚯蚓包死了。
这种情况,多半是窝料的味型、状态无法吸引鱼群进窝,加上蚯蚓是整根挂钩,组织液泄露的速度比较慢。
挂的时间越长,诱鱼的效果越糟糕,这个时候,建议做两个处理,第一个,将蚯蚓切碎,直接拌在窝料里,增强窝料的诱鱼效果。
第二个,就是将蚯蚓切成段之后再挂钩,5分钟左右不管有没有鱼口都更换一段,不要心疼这点蚯蚓。
这两个处理做完,最多十几分钟,就会有鱼群进窝觅食,如果这两个处理做完,还是没有鱼给口,那就说明鱼情真的不咋样。
第二种、进窝鱼密度大,钩尖挂了一点蚯蚓皮
关于蚯蚓的挂法,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是钩尖刺破一点皮,然后翻过钩底就可以了,这是在诱钓大鱼时,用来挂钩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蚯蚓进水之后,因为被穿刺的部分少,会不停地在水中拧动,进而吸引大鱼吞咽。
但是,在鱼情较好的时候,这种挂钩方法,即便是小鱼,也能将蚯蚓从鱼钩上拉脱落,甚至只会残留一点蚯蚓皮在鱼钩上。
如果用这种挂法,却经常发现,提竿后,鱼钩上挂着一点蚯蚓的皮肤,基本上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建议从蚯蚓的头部穿过,再刺穿腹部,然后尾部再过一次,这样将鱼钩彻底裹住,钩饵的整体体积比较大,即便有小鱼啄食,也不影响。
第三种、钓掠食鱼
水域中如果出现了掠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