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酒米是淡水钓鱼人必备的技术,各种制法,各种添加,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是野钓中的使用,更是盛传已久!
本文不对酒米的配方做探讨,仅从酒米的物理特性做阐述:
1酒米存在的意义
酒米到底是作为鱼食还是诱鱼剂的载体,众说纷纭。经钓友实践发现(引自2007年,钓者--“小Y”),酒米打窝后,随着鱼种的不同,季节的不同在解刨鱼体后有时可以发现酒米,有时没有发现酒米。
因此可以推断:酒米不可仅作为鱼食使用,仅具有鱼食的功能,更多的功能是引诱鱼儿聚拢。
2酒米诱鱼的原理
酒米诱鱼主要通过味、声、色、形四个方面诱鱼:
形——酒米一般用谷物种子炮制,谷物是鱼儿喜食的自然食物之一,鱼儿千百年的进化已对食物产生遗传影响;
色——虽然多数鱼儿的视力相对欠佳,但对于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差异的颜色会产生兴趣(喜爱或惊恐);
声——投放酒米时会产生声音(声波),声音(声波)是鱼儿最敏锐的感觉,一旦感知熟悉(安全)的声音(声波)鱼儿就会迅速聚集;
味——当酒米落底后,酒米散发的味道会随着水分子的运动而不断的向外传播,外围淡、中心浓,鱼儿感知后,如果喜欢就会逐渐聚集。
3酒米存味的原理
形、色、声都是利用谷物种子原有的物理特性,而味则是利用了“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及“乙醇为民用质价比最优的有机溶剂”这两个物理特性,当我们添加的添加剂不溶或不宜溶于水时,我们就用乙醇来溶解这些添加剂,行成醇溶蛋白体(有机物添加剂)液或醇溶无机盐(无机物添加剂)液。利用乙醇的脱水效应与谷物种子的组织液进行交换在谷物种子的细胞壁间被留存收纳,将此醇溶蛋白体或醇溶无机盐装载在谷物种子中。在投放酒米后再利用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的原理,缓慢释放这些醇溶蛋白体或醇溶无机盐,且随水分子的运动不断向四周扩散。
以上这些过程都是物理变化,一般不会发生化学反应(除非使用的强氧化剂类的添加剂),因而也不会改变酒、添加剂及谷物种子的性状。
4自然浸泡VS炒制浸泡
知晓了这些原理,我们再来看看自然浸泡于炒制浸泡的区别。
经现代微观仪器观察,乙醇脱水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优于高温碳化脱水,更有利于醇溶蛋白体在贮藏液泡间运动,更可穿通细胞膜且并不破坏淀粉(而高温碳化脱水会破坏谷物种子的物理结构,做不到大量的交换留存收纳,仅仅是利用破损的细胞壁间隙的微孔吸附功能,装载能力差了很多)。
单子叶植物种子乙醇脱水后80纳米切片仍可见细胞内醇溶蛋白体(zb、c)
乙醇脱水后80纳米切片仍可见淀粉(s)
高温碳化脱水则细胞壁破坏固死,不可见蛋白体且淀粉变性
因此自然浸泡酒米的理论效果要优于加温炒香的效果,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