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新感
清明节前,又一次回故乡崇明祭祖扫墓,在“履行”了传统的礼拜、默哀、鞠躬、叩首之后,余下来更多的时间,却耳闻目睹了故乡将要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向大家叙述一二。
凡学过地理的,都知道崇明是祖国的第三大宝岛,可又谁知道,在上海,她是十个县(现在有六个县改为区了)之中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县,尽管,有人喜称她是目前上海的最后一块净土,最无污染的绿岛,但是,半个多世纪来,她几乎没有得到过更本的改变,她,离上海市区只有三、四十公里,可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起码比市区落后十年!
而今,我听到了一个令人喜庆的消息:就在我家老屋西侧(我大哥与姐童年钓鱼玩耍的那条“明沟”)将要填埋打桩建造一条“跨江大桥”(外加两条隧道)直通上海,而前期勘探工作人员就住在我小姑妈的子女家里,听说要不了三年时间,从上海浦东到我的家乡只要半个小时,那个时候,宝岛才真正的从地理上与上海连在一体了,从而结束“两地”百姓因台风,大雾等原因而被“阻隔”历史,三年后我的故乡将是“旧貌换新颜”,我大哥儿时钓鱼的“明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我的故乡,就要赶上时代的步伐了——我兴奋地,焦急地期望着,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这是“新感”之一。
第二件事,我想说说我们家乡特产“中华绒毛蟹”的“变迁”:
多少年来,每年春节过后,在崇明岛东北面,几百平方公里的湿地水草丛里布满了绒毛蟹产的蟹卵,当蟹卵孵化成黄豆般大小的蟹苗时候,数以亿计的幼蟹溯江上游,分别在长江中上游的各个省的江河湖泊“定居”发育成长,最远的可以游越到两湖水域,到本年的九、十月份,半斤多的大绒毛蟹纷纷成为百姓餐桌的美味佳肴了。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绒毛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价格也突飞猛涨,全国各地水库以及新开河塘,养蟹成风,绒毛蟹的蟹苗身价倍增(“黄豆蟹苗”——象黄豆大小的每斤约有800到1000只,每只最高的时候买到5角多),一时间抓蟹苗的人日增月多,年年攀升,外来“民工”也闻到了发财的“奶味”,纷纷从江苏、安徽、江西、两湖、河南涌到了崇明岛,把好端端的一个绒毛蟹幼蟹孵化天堂,变成了一个屠杀生灵的地狱,致使长江口的中华绒毛蟹蟹苗面临枯竭,为此,在本世纪初,国家有关部门发出了“严禁”警告,以法保护自然水域的绒毛蟹苗,同时也大力提倡人工培育蟹苗,经过了近几年的努力,塘蟹苗的繁殖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次我来故乡,我看到我的一个表妹夫(我小姑妈的孩子,他是收购和返销养殖蟹苗的“二传手”)除了自己养殖河蟹外,另外还做倒卖生意,在三、四天里就“倒手”了2、3千斤的蟹苗(每斤以5.5元收进,隔手用6元一斤转给外省的收苗老板),估计到清明以后,就2、3个月内累计有近十万斤的蟹苗从他们手中“分流”到长江两岸,黄河上下(北上山东的微山湖,南下九江,西至洞庭)。我们这个镇,象他们这样的“二道手”少说有十来个,可想而知全崇明有多少“崇明蟹”流向祖国各地。
为此我感慨无限,尽管自然水域的绒毛蟹还没有恢复到原来那样的繁茂兴旺,但以法治理,在保护蟹苗(包括保护鳗鱼苗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现在,人工养殖的绒毛蟹产下的蟹苗,同样担负着它们先辈的重任——只不过,它们省下了随江上溯的“长途跋涉”——它们是乘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汽车上,轮船上,乃至飞机上,只须一、二天的忍耐,就可以到达它们的理想栖息地,为当地的人民服务了,从这一点来讲,它们的贡献要比先辈们大得多!
感慨之三,那就是我的远房外孙——今年才14岁的范晨辰。他是我大姑妈的元外孙,每次我回故乡总要买点东西给他,他也习惯地叫我外公,1岁时还不太会说话他,就能认识贴在大门上的春联(当然是他是祖父——我的表姐夫——一个农艺师——教的),上小学五年,先后三次获“黄氏(一位美籍华人)奖学金”,去年考入“崇东中学”,曾获“华罗庚数学竞赛”第二名,并且取得进入“全国奥数”决赛资格,今年又获上海市中小学“走进湿地”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征文组二等奖(文章是《爱鸟护鸟特别行动小组日记三则》),刚满14岁,就加入了共青团了。
我之所以要提及这个孩子,除了喜欢他的思路敏捷,视野开阔,学习用功,兴趣广泛外,还因为他的爱好中有一个特殊的兴趣——保护湿地,爱护野生植物,爱护野生动物。这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志向啊。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希望。
大家是否知道,在崇明岛的东端,有一个叫“东滩”的鸟类自然保护区,面积有241.55平方公里,主要由团结沙外滩、东旺沙外滩、北八咬外滩、潮间带滩淤湿地和河口水域(-6米以上)组成,滩上有各种鸟类265种,其中依赖湿地生活的有40多种,国家生态保护动物34种。东滩,还是多种生物同年性溯河和降河回游的必经通道,许多重要鱼类(如中华鲟)的重要生活史都要依赖于这个水域。而我那个外孙,从小有如此宏大的志向,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人类的朋友,我,为之兴奋,为之高兴!
他,是我们的希望,他——他们这一代,也是人类的希望,是地球村的希望啊!
金山渔子2004.4.4写于清明扫墓回来路上
附:我在乡下的时候,到“崇东中学”看望小晨辰,他爸爸(我的表外甥,是学校电脑房的管理员)在办公室打开电脑,给我看了那篇《难堪》的作文,一时我没法收藏,就让他以我的名义发在了钓鱼之家主页,我知道,这样会扫了一些朋友的兴,但我想,晨辰的写作思路,也会给大家一点点帮助的——写不出的时候千万别“凑乎”写了,一定要“有点质量”的。好了,这又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