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讯 (记者向婧)我市生态渔业发展步伐加快——1月4日,记者从市农委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鱼种3亿尾,比“十一五”期间的1.6亿尾增长87.5%;三峡重庆库区生态鱼年捕捞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比2010年增长71.4%以上。
市农委渔业发展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峡工程成库后,长江及其支流流速变缓,水体自净能力变弱,在一些时段、部分区段会出现江河水富营养化现象,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增加。投放鱼类,可将这些藻类和浮游生物吃掉,让江水由“肥”变“瘦”,同时将“肥水”转化为“肥鱼”,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市地处长江中上游,养护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对维护三峡水库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和库区渔民安稳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介绍,从2006年起,我市每年投入3000万元左右,在以三峡库区为主的长江干流及嘉陵江、乌江等支流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活动。“十二五”期间,放流规模继续扩大,品种也不断丰富,不但放流了大量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投放了胭脂鱼、岩原鲤、团头鲂、白甲鱼等地方特色鱼类。
“增殖放流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只是将一桶桶鱼倒入水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放流什么品种,都需要科学论证。每一次放流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从制定方案、鱼种的招投标到现场取样检测鱼种的数量与质量。”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在忠县、万州、涪陵等地建成水域牧场6万亩,采取“以水养鱼、以鱼养水”的放牧式作业方式,按照“三不投”(不投饵、不投肥、不投药)原则进行养殖,并打造了“三峡鱼”品牌;建成水库生态渔业基地6万余亩。
今年,我市将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水域牧场建设工程,继续在长江等江河流域实施大规模、长时间的增殖放流。同时,充分拓展大中型水库渔业功能,在部分水库同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优化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生态、安全的水产品。
总算干了点有用的事
感谢政府,钓鱼人的福音!
说不定以后就不让你钓了
开心
估计有好多人去钓了
不可能的,只要不毒,不电,遇小放生,那就会成为美国从咱们国家引进的鲫鱼……泛滥成灾
还是鱼政好,我这边电鱼不决呀
赞啊,什么时候游到下游啊
好消息
政府给力钓鱼人的福音
好事情,值得表扬!
上游边放下游边钓!
钓不完
感谢政府部门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放了是不是就不准钓了?
钓鱼人幸福了
真给力……
V5,支持!
大力支持!
真希望国家多做点对环境保护,不然的话,就生态失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