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钓时漂相不明显
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设备,夜间钓鱼,视线不便,反应不如白天,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情况,毕竟正常人都是日间生物。
所以,在夜钓时,因为光线反射、光线不足等原因,鱼口讯号,总是会差点意思,比如漂讯慢上一拍,或者浮漂的动作看得不清楚。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个方向来解决,第一,是鱼口的吸食力度上。第二,是从鱼口讯号的传导速度上。
什么叫的鱼口的吸食力度呢?简单地说,就是刺激鱼的抢食欲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钓饵的味型。
夜间小杂鱼相对较少,个体大的鱼出没的比较多,所以钓饵腥香一些,是有效刺激鱼口的不二法门。
鱼的吞食力度大、抢食欲望足,黑漂这种大动静的漂相自然就多一些,浮漂讯号自然更容易被识别出来。
鱼口讯号的传导,说白了就是鱼咬钩之后,能快速地将讯号传到浮漂上,不管是钓钝还是钓灵,子线的长度越短,鱼口讯号传导越快。
理论上,使用朝天钩,鱼口讯号的损耗是最低的,当然,朝天钩因为钩型原因,会出现挡口的情况,所以铅坠到鱼钩之间的线距,8~10厘米就足够了。
二、鲢鳙进窝
鲢鳙的觅食时间段,是不分早晚的,如果饵料的雾化好、溶散度高,饵料味型有臭、甜这两种,在水面水域,十之八九都会吸引鲢鳙进窝,因为鲢鳙就好这一口。
如果是白天,鲢鳙进窝肉眼即可清晰判断,索性改钓鲢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在夜间,很容易出现误判。
因为鲢鳙给口之后,会让浮漂上顶1~2目,然后缓慢下沉1~2目,这是比较正常的,不正常的,鲢鳙成群进窝,撞线、蹭漂,动静不比小鱼闹窝小。
在夜间,很是很容易让钓友们产生误判的,如果锚中了鲢子,倒也有办法应对。但是,夜色无光,很难看清,漂相的起伏动静又小,很容易让我们误判这就是小鱼闹窝。
这个时候,多半是因为鲢鳙因为饵料的味型进窝,但是又不是很喜欢吃这款饵料,所以只是在钓饵附近游曳。
我们可以试着往饵料中加点拉丝粉,将钓饵打的黏软,同时钓饵的雾化也会大幅降低,鲢鳙群守上一会,没有大规模溶散、雾化的食物,自然也就离开了。
三、起鱼的动静惊散鱼窝
在野外夜钓,中鱼也纠结,不中鱼也纠结,之所以会这么尴尬,不中鱼纠结,是因为夜间更换钓点非常麻烦又比较危险,要么收竿回家,要么死守,没有其他选择。
而中鱼之后,中钩鱼小一点,起竿、卸鱼的动静自然影响不了进窝鱼。如果中钩鱼的个头比较大,操控不当,钓上一条鱼,也就基本上可以收杆回家了。
所以,在野外夜钓,并不太建议用软竿,也不太建议用长竿,4.5~6.3米就可以了,调性二八偏,或者二八偏三七即可,三七调的调性偏软,鱼竿竿身再长一些,就有点不适用了。
在野外夜钓,虽然气温、水温都比较舒适,鱼口也不差,但毕竟是在晚上,生理上的诸多不适,如果习惯了夜钓,上述的三个因素,影响倒也不算明显,但要是不经常夜钓,以上三个因素,则很容易影响渔获,甚至可能会一晚只上一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