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野钓鲤鱼用饵的五大原则

美人鱼上上2021-07-30 05:33:16

一、饵料的味型原则

鲤鱼是杂食鱼,理论上,只要能吃的,都不会挑食,但是理论只能是理论,不同的水域,水体内的鲤鱼,食口很容易被影响。

比如,在湖库钓鲤鱼,如果湖库没有被人工承包,也就是没有网箱养殖区域,那么鲤鱼的主食,就是水体内和水体附近的植物、腐植、近岸落水的种子、落叶以及水生昆虫等。

因此,水体附近的农作物对水体内的鲤鱼食口味型影响非常明显,比如水域附近有玉米、稻米、小麦,那么谷麦就是诱钓鲤鱼最好用的饵料。

如果水域内有人工养殖区域,亦或者有生活垃圾排泄区域,如人、畜的粪便、生活垃圾等。

在这种水体垂钓,饵料的味型就要以养殖鲤鱼的饲料颗粒为主,要么极为素淡,要么极为腥浓,要不然鲤鱼压根就不开口。

以此类推,在河流、渠道钓鲤,大体上饵料的味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至于季节不同,使用符合季节特色的饵料即可。

二、饵料的状态原则

钓鲤鱼,不管是窝料还是钓饵,其实都是不怎么提倡雾化这个概念,但是又不能没有雾化这个状态。

因为鲤鱼是底栖、底食鱼种,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水底游曳、栖息,在水底进食,虽然也有离底觅食、中上水层觅食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肯定还是在水底进食的。

所以,饵料在水底更容易减少鲤鱼的警惕性,如果是水皮就开始雾化,即便钩饵落到水底,全水层的雾化状态,在野外钓鲤鱼,反而很容易惊吓鲤鱼。

但是,如果一点雾化都没有,诱鱼效果也不是很好,最好是鲤鱼游进窝子,能带动窝料中比重较轻的饵料,如同水底淤泥中的腐植、碎屑。

所以只要不是钓浮、钓离底,窝料、钓饵的比重有虚有实,欺骗性更强,诱鱼效果更好,只要饵料味型不太离谱,引鱼进窝不是难事。

三、诱饵的状态原则

诱饵也就是窝料,可以这样说,渔获好不好,诱饵决定一大半。很多钓友认为,窝料只要数量足够就行了,状态如何,其实并不需要考虑。

因为窝料一定要考虑经济、实惠,所以玉米粒、饲料颗粒是首选,似乎和状态这个词,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不管是使用玉米粒还是饲料颗粒,甚至是饵料,使用窝料时,窝料的状态如何,对鲤鱼的影响是很大的。

首先,窝料的比重要大,这一点就不重复强调了,其次是窝料在沉底后,鲤鱼进窝之时,相较于窝料沉底一动不动,时不时漂浮起来一些屑状饵,诱鱼效果会更好。

所以,我们在制作窝料的时候,建议掺杂一些比重轻、溶散好的饵料,如麸皮、膨化料,比例不用多,占窝料比重的3~5%就可以了。

四、钓饵的状态

钓鲤鱼,常用的有四种,玉米粒(红薯块)、皮筋颗粒、搓饵、活饵,咋一看,除了搓饵需要强调状态,也就皮筋颗粒勉强带点状态,似乎也谈不上什么状态之说吧。

其实钓鲤鱼的时候,钓饵的状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吃口猛、胆子大、进窝数量猛,这种鱼口的钓饵,是不需要讲究状态的,只要钓饵在鱼钩上,也就是附钩性好就可以了。

第二种,是吃口差、鱼口轻滑,换而言之,不管是被诱进窝的鲤鱼,还是过路的鲤鱼,对食物的兴趣聊聊,钓饵得能吸引鲤鱼的注意力。

要么,在钓法上,提竿逗引以此来吸引进窝鲤鱼的注意,要么,就在饵料状态上动点手脚。

比如钓饵上蘸粘粉,蘸酒米、蘸粉饵,这样钓饵入水之后,会慢慢溶散、脱落,因为动静小,不会引起进窝鲤鱼的警惕,反而会吸引鲤鱼的好奇心,进而吞咽钩饵。

五、上饵的原则

鲤鱼的体型较大,鱼口张开的幅度也比较大,所以,在上饵的时候,钓饵的整体体积是有讲究的。

如果是可以溶散的钓饵,那么钓饵的体积,最大不应该超过半个红枣大小,最小不应小于花生米大小。

如果是溶散差或者不能溶散的钓饵,钓饵的体积不应超过5~8颗玉米粒大小,最少不得少于一颗玉米粒,前者钩尖可以不露出,后者则必须露出钩尖。

这样进窝的鲤鱼在吞咽钩饵之后,才能被鱼钩刺中,不会出现鱼钩被吞咽,但是刺中刺不穿的尴尬情况。

以上这几个钓鲤鱼的用饵原则,看似并不复杂,也不算难,但是真正能做到的钓友,其实并不太多。

原因则在于,如果将以上几个事项全部做到,无疑会增加很多实战中的准备工作,而不论是进窝鲤鱼的密度,还是鲤鱼的鱼口,性价比都不算太高,久而久之,也就懒得动手了。但是,想要钓到鲤鱼、钓好鲤鱼,如果经常性的空军,不妨参照以上五个用饵原则,看看到底做到了几个,心里就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钓不上鲤鱼的。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