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题为《放生为善莫随意》的短文,读此文章感触良多。文章的作者是王惠玲钓友,这位钓友在其文中罗列了随意放生鱼类的害处和引发的恶果,并在文章的结尾呼吁业内媒体来帮助钓友们,了解放生鱼的相关知识。
其实,随随便便地放生鱼的害处,各种报刊杂志讲了好几年了,钓友们不是不懂,而是有些钓鱼人平时随意惯了,根本不当回事。意识形态上的差距,的确需要业内媒体的宣传和钓鱼人中的有识之士传、帮、带来弥补。
有些钓鱼人, 可能是不认为放生某类鱼种有害处,比如《扬子晚报》报道的那位放生黑鱼的钓友。如果秦淮河内有黑鱼种类分布,这就不算有害放生。作为钓鱼人,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有害放生、什么是无害放生。不要盲目地为放生而放生,而要做到无害、科学地去放生。
我们知道:每一条自然河流的生成与演化,都有其合理规律。水生态统领着河流的陆地植被、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体系。河流的这个生态体系,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而成的。这个体系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各司其职,维系体系内的平衡,组成的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条。从有害放生这个角度看,倘若放生到这个体系当中的是处在食物链上端的外来物种,那么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体系就会失去平衡而崩溃。比如我们人体,遭遇癌细胞侵蚀后会是什么后果,大家都明白。
即使是处在生物链下层的物种,也不可以随便放生。譬如我们钓鱼人都熟悉的白鲦鱼。白鲦鱼也制约一些其他鱼种,并非是其本身有能力直接消灭其种群, 而是以“鱼海战术”围歼该鱼种的鱼卵,这个后果更可怕。生物制约有其有害的一面,同样也布其有利的一面,但是有利的一面肯定不归咱们管。咱们只要记住其害就行了。不要随随便便放生鱼种,要放生的话,首先要了解该放生水体有没有这个鱼种。原先就有,则一般是可以放生的。
既然打算放生。便请再多做一点点,因为即使是“即钓即放”的鱼也是有讲究的,钓手如有放生意图,在用手接触鱼之前,就不要用手直接去触碰鱼体,更不要戴手套,尤其是棉线手套。最好在水边用摘钩器直接取下鱼钩放生。如需拍照留念必须要接触鱼的,钓手应在抓鱼前将双手在水中充分浸湿。直接用干的手去触摸鱼体,会碰掉鱼体上的黏液。鱼放回水中后,失掉黏液保护的部位就会生长病菌。对于那些鱼体上沾满了水边泥沙的鱼获,要将其清理干净,待其恢复体力后再将其放生。
对于钓手钓上来带回家的鱼,也不要随意放生到其他水体。因为各环境中的水pH值是不一样的, 鱼对水因子的适应是从母体遗传而来的,因而放生最好是放回原水体。对于那些在遛鱼或者运输过程中受到伤害、带有病体的鱼要先在家中养一段时间,待其恢复体力后再放生。
放生是善举,不是有所图,尤其是我们钓鱼人,近水临风、感受自然,钓的是一份情趣、一份洒脱。我们要养成随手放生小鱼和大鱼,尤其是雌性亲鱼的习惯,给鱼类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说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