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为一篇垂钓诗。纵观全诗, 通篇三个“一”字,开头即简明扼要的点名了渔者的垂钓之心:“一帽、一竿、一心,足矣! ” 秋季是鱼儿最肥美的季节,作为一名资深钓者的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早已心痒难耐,虽置身茅屋之中,一颗心却早已奔向那芳草茵茵的池塘岸边。思及此处,诗人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 拿起一顶草帽、一根钓竿便兴致勃勃地出门了。至岸边,上饵、抛竿、静坐……熟悉的环境熟练的动作,一颗心也在这不知不觉中再次得到沉静。数日的烦恼烟消云散,天地之间一片寂静,只有肥美的鱼儿和一颗炙热的鲜活的心。 “一顶草帽一副竿,一心垂钓在水边。”中的“一”字一语双关,不仅充分体现了诗人此刻的专心致志,更凸现了诗人对于钓鱼的无比热爱。 “世间垂钓干百种, 惟有垂钓胜神仙”,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吸引人心的娱乐活动纷扰繁杂,千千万万。钓鱼只不过是这万干活动中最无趣、最不值得一提的一个选择,但恰恰是钓鱼,恰恰是有钓鱼相伴的日子,才是诗人心中神仙过的日子。 每日吃喝玩乐的日子一直都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梦想的天堂,于我们来说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才是我们一直的期盼。对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还又得失无常的钓鱼是我等寻常人最不乐于去做的。但于诗人来说,得与不得,并不重要。生活的美满富足不过是身外之物。钓鱼所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思想的放空,才是最让诗人怦然心动的东西。我想,这就是诗人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吧。全诗最后一句, 画龙点睛,突显出诗人的超凡脱俗。 诗的结尾两句,作为全诗的主旨句, “千万种”和“惟”形成了数据上的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不为世间俗物所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高尚情怀。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美丑善恶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世界虽美,然不能尽美。给自己一个静坐思考的机会,在静坐中沉淀,在沉淀中反思。不随波逐流,不语媚阿诀。在那么一个静谧的时光里,不再为生活奔波劳累,不再为名利强颜欢笑,默默地一个人,用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去审视这个世界,只愿不忘初心。 静与动, 简与繁。世人往往在追求静、简的过程中被外物蒙蔽双眼而不自知, 在动、繁之路上苦苦挣扎, 直至精疲力竭,丧失自我。而垂钓之乐,在于过程,在于本心,身心不合,或身静心动,往往会烦躁不安,更不能持久。当今社会,世人常以动为主道,然也,在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今日,若不争分夺秒日理万机, 生活何以为继,社会何以为继?然此非长久之道。静,垂钓之静,让人于百忧之中卸下心中所累,不在意身外如何, 不在意所钓何物,只是在无声的安谧中享受这一过程, 品味已度人生。动静合一, 于人于社会,方能生生不息。
有人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静意味着碌碌无为。其实不然,动是生活方式,静为生活态度。在动中你无法看到的, 于静中你方可体会。垂钓时对花间戏蝶, 水中鱼跃,林间啼莺的淡淡一瞥,便足以温暖净涤在俗世中尘染的心灵。当我们流连于人声鼎沸的游乐场,徘徊于人来人往的热闹街头时, 不妨静下心来, 放慢脚步,效仿古人. 于垂钓中收获一份知足。 人生在世无法避免对名利的渴望和追逐,那就自然无法避免内心的疲惫和空虚,那何不放下冗杂繁华,去追寻那简单自由的一方天地呢?诗人头顶一个草帽, 手执一根钓竿, 独守一方天地。风来, 雨来, 他依旧在那里, 他是为了什么?舍不得满墙肥鱼?不, 他要守住的, 只是对本心的坚守。外界的声色动摇不了他,浮世的繁华引诱不了他, 因为他清楚自己求的是什么,自己坚持的是什么。只因心之所向,所以风雨无阻,所以甘之如怡。 当你不胜所累,风尘满面,那就暂时脱离俗世的浸染,脱去浮华的外衣,追随渔翁的脚步吧!放下心中对世俗权利的不舍,回归本真,或许可钓得一方天地,寻回本心,给自己的碌碌人生一丝慰藉。
人生就是这样,要劳逸结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