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1月份左右开始“学习”钓鱼,一开始对于钓鱼的“理解”仍旧“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记得孩提时一根农作物细秸秆,一根家里的棉线绳系住秸秆一端,再加一根竹竿就可以钓鱼。这样的场景算起来已经将近30年前的事了,如今又在脑海中回想……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中午吃过饭后突然想去钓鱼。可是没有鱼竿怎么办?就骑电动车去了街上就近的渔具店。老板是一个年纪相仿的兄弟,很是友好。看到我是新手,就给我拿了一根3.6米的鱼竿,一个绑好的线组,一个浮漂。当时就让老板在店里的调漂桶里把鱼漂调好,这样我就可以直接钓鱼。买好东西后就去了家附近的一条小河沟。第一次钓鱼、第一次用鱼竿、第一次用线组,没有什么鱼获。后来就是多次尝试不同的办法,通过询问周边钓友反复取经。有“运气”因素,也或是有所“懂得一点钓鱼技术”,慢慢的钓到第一条鱼,内心自是欢喜,再后来通过不断的网上学习,先后了解到钓鱼原来还有“饵料、钓位选择、天气”等因素时,就“疯狂学习”,有一点认知后就觉得自己“懂很多”,钓不到鱼就开始找“外在因素”,而不是多想想“自身因素”。后来就是不断打听别人用什么饵料?有什么“秘不告人”的方法?饵料里面是不是加了“什么东西”?别人是不是用了什么不一样的小药等等。
鱼竿也从一开始买3.6米鱼竿开始,发现钓鱼鱼竿伸的很近,钓不到远方,再就是买6.3的鱼竿,7.2米、8.1米的鱼竿。最近一次买是5.4的鱼竿。(后来才发现真正用的多的还是4.8和5.4米的,长竿主要是大河、江、水库或是冬季时用的机会更多)。
再后来慢慢不断买饵料,听到钓友用什么饵料钓到鱼就赶紧“跟风”,网上不断买这买那,最终发现所谓的“神饵秘方、小药”等等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这些东西对钓鱼仅仅只是“促进作用,内心开始静下心来一点一点总结,开始找“自身原因”,才终于明白钓鱼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学习、长期探索的过程。
后来在一个位置长时间钓鱼后,就慢慢熟悉该地区的鱼情、水情、天气因素、主要的鱼种分布。再慢慢到该选择什么天气出钓,到位置后,选择什么样的钓位?打窝用什么样的窝料?如何开饵?什么是饵料状态,伴随着钓鱼收获越来越多,慢慢的对钓鱼才有一定的理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案。包括鱼竿、鱼线、鱼漂及鱼钩。
什么样的鱼漂,多大吃铅量?用多长鱼竿?野钓中如何根据水情调钓?具体调几目钓几目等等?这些都没有统一答案,一句话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线组的使用,冬天鱼口轻,一般用小线组,春季可适当加大线组,以往每次都是买成品线组,因此花了不少钱,直到后来学会了线组的制作。自己网上买主线、子线自己鱼钩等配件。慢慢的自己动手做好的,发现用着更顺手。慢慢地钓鱼也越来越多。
我大概4-5年前开始接触钓鱼,外在因素确实存在,几年前啥也不懂的时候,漂也不会调,饵也不会开,照样感觉比现在好钓很多。当然现在也没提高多少,还是个小白,但是至少一些最基本的技巧和理论掌握了,却愈发钓不到鱼了。说到底还是个资源问题,资源只会一年比一年差,绝不可能一年比一年好。去年开始刚刚实施十年禁渔令,但目前还没感觉到效果,可能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