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常看到朋友们说“漂”,耐不住心痒,也来凑凑热闹。
事先声明,小西之所以“愚论”漂,是因为小西愚不可及,虽拜读过大师的著作,却没法认真领会;小西虽是读工程出身,却又嫌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过于啰嗦,无法融会贯通到浮漂的学问上。所以只好琢磨个投机取巧的法子来调漂了。好了,下面言归正传。
我们平常配合手竿使用的漂,是由三部分组成:漂身、漂脚、漂尾。
漂身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它的浮力承载铅坠的重量(严格的说,是承载漂身以下部分的钓组重量,不过,由于我们在空钩调漂时很少会把漂身露出水面,而除铅坠外钓组中其它的部分重量可以忽略不计或与铅坠重量视为一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空钩半水调漂的基本依据。
漂脚的作用,主要是延长漂的轴心线,从而增加漂直立于水中的稳定性,同时在漂脚的顶端提供与线相连的连接点。
漂尾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它的浮力承载饵料的重量,并靠留出水面的目数提示我们水下饵料的状况和鱼讯。
依据上述观点,如以7目漂为例,空钩半水调漂时以漂身刚好没过水面或水面下一、两目,加一饵后再沉一、两目,再加第二饵又沉一、两目,此时水面上应留1~5目。以这种状态找底垂钓,有个风吹草动都会对漂象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小西视此为灵漂的上限。
使用同样的7目漂,同样空钩半水调漂时以漂身刚好没过水面或水面下一、两目,若加一饵沉三、四目,再加第二饵又沉三、四目,此时水面上应留1目或者平水或者一目都没有。以这种状态找底垂钓,水面留着2~4目,虽没有前一例的灵动,但在水中却比前一例稳定,小西视此为灵漂的下限。
加一饵下沉不足一目,应考虑换漂尾细一些的漂;加一饵下沉5目以上,则应考虑换漂尾粗些的漂。
上限钓小鱼,下限钓大鱼;上限钓风平浪静,下限钓波光涌涌;上限钓静水池塘,下限钓流水江湖。
以上,是小西对漂的基本认识。下面,是小西对漂的进阶认识。
我们知道,汽车、飞机、轮船等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为了减少阻力,大都模拟一定的相对速度下的阻尼线做成流线型,并且表面涂装会尽量采用那些平滑、与流体甚少粘合的材料。漂在水中延轴线方向的运动也会有水的阻力存在,以同样负重沉浮于水中的漂,阻力大的反应迟钝些,阻力小的反应灵敏些。那么,与汽车、飞机、轮船等同样的道理,漂的外形以及表面涂装材料的亲水性决定了漂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因此,一支高度灵敏的漂,不是单纯精良的做工就可以做到的,而是柔和了流体力学与材料力学,从漂脚、漂身直到漂尾都有着顺滑的过渡,有着不沾水的特性。退而求其次,至少漂身外形,尤其是漂身的上下两端,也要具备明显的阻尼线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线型。
回头再说漂脚。当其它条件完全一样时,漂脚重,则整支漂直立于水中的重心低,有利于漂处于直立状态的稳定性,但也会降低摇摆鱼讯的灵敏。漂脚轻,则反之。其实,这个道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挂在漂脚以下的线组——包括铅坠、钩以及钩上的饵料都算是延长了漂的轴心线,那么漂直立于水中的稳定程度,就不单止取决于漂脚了,而主要取决于漂以下的沉水钓组中重量占明显优势的部分。以此而论,竹脚也好,炭脚也好,金属脚也好,都不会对漂直立于水中的稳定性有多大的影响,但您所用的铅坠以及饵料的重量对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漂尾,有5目、7目、9目等不同长度,也有从0.5~3mm的不同元径。依前所述,漂尾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它的浮力承载饵料的重量,并靠留出水面的目数提示我们水下饵料的状况和鱼讯,那么,细尾漂比粗尾漂灵敏。至于长度的选择,则由我们在钩上所挂的饵料在水中的重量决定了。
以上是小西愚论,旨在抛砖引玉。。。。。。静候师兄弟们拍玉过来!
商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