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清楚摘自好友paiyuen 先生有关文章!
阿魏始载于《唐本草》,苏敬曰:"阿魏生西番及昆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捣根汁,日煎作饼者为上,截根穿曝干者为次。体性极臭,而能止臭,亦为奇物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阿魏有草木二种,草者出西域,可晒可煮,苏恭所说是也。"以上所说均指伞形科阿魏属植物而言。本品过去多依赖进口,自1958年发现现新疆阿魏有大面积生长分布,经采脂试验,证明基本与进口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树脂相似,伊犁自治州药材公司组织收购,销往全国。《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新疆阿魏及阜康阿魏二种。如今发现阿魏属有臭蒜气味的阿魏,除上述二种外,尚有其它种类,有待进一步研究,扩大其资源利用。
1.新疆阿魏 别名:臭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 M. Shen--伞形科Umbelliferae
多年生一次结实的草本植物,高50~150cm,全株具强烈的葱蒜样气味。根粗大,纺缍形或圆锥形;根颈上残存有枯叶柄纤维。茎粗壮,通常单一,稀2~5,从近基部分枝成圆锥状,有毛,下部枝互生,上部枝轮生,成熟时增粗,带紫红色。基生叶柔软而大,上面被疏毛,下面密生白柔毛,叶片三角状广椭圆形,3至4回羽状全裂,裂片广椭圆形,长10mm,先端具齿或浅裂,基部下延,基生叶具短柄,柄的基部呈鞘状,早枯萎;茎生叶较小,基部半抱茎或鞘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幅5~20,密被毛;小伞形花序具花10~20朵,总花苞早落;萼具浅齿;花瓣黄色,长2mm,椭圆形,顶端渐尖,沿中脉有暗纹;花柱扁圆锥状,柱头头状。果实椭圆形,长10~12mm,等于或短于果柄,扁平,被疏毛,果棱凸起,油管多数,棱间油管3~4条,合生面12~14条。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长于伊犁河谷地,带砾石的粘质土壤和石质山坡上,海拔850m。
分布在新疆伊犁州。
.阜康阿魏 别名:臭阿魏。
Ferula fukangensis K.M.Shen--伞形科Umbelliferae
本种与上种相似,不同之外在于茎无毛,侧枝多;叶2至3回羽状裂,裂片长20mm;果实长12~16mm,长于果柄,果棱急剧突起,油管多数,棱间油管4~5个,合生面10~12个。
生长在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冲沟边,土壤为荒漠粘质土,成带状分布,海拔约700m。
分布于新疆阜康、西泉等地。
[化学成份]
阿魏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树脂及树胶。挥发油主要含蒎烯(pinene)及多种有机硫化物,其中仲丁基丙烯基二硫化物(sec-butyl propenyl disufide)是本品具特殊蒜臭的原因。新疆阿魏的挥发油经气相层析与进口阿富汗阿魏比较,两者主要成分一致,但含量略有差异。树脂主要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及其酯类。树胶含阿魏麝醇A、B和C(farnesiferol A、B、C),水解产生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显蓝色荧光。
性状鉴别
本品多呈不规则块状,或脂膏状。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时颜色较浅,放置后颜色较深。脂膏状者粘稠,内为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特异蒜臭气味,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理化鉴别
1. 取阿魏树脂少量,加硫酸数滴使溶解后,显红棕色,再滴加氨试剂使呈碱性,显蓝色荧光。(阿魏麝醇反应)
2.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阿魏树脂粗粉0.1g,加乙醇2ml,浸泡1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105℃活化30分钟。展开剂:苯-甲醛(9:1),展距15cm。于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斑点为蓝紫色。
阿魏饵的应用
尿泡臭鸡蛋1个,桂枝粉、羊油各5克,阿魏2.5克,白面适量,放容器中搅拌均匀,揉合到软硬适度——如嘴唇软,即可应用。垂钓时根据欲获鱼的大小,选用相适宜的渔钩,将钓饵制成大米粒状或大枣状,依次装满钩底及钩尾,钩尖裸露。
阿魏为广谱性诱钓剂。但可主钓鲫鱼、黄颡等鱼。
----
摘paiyuen 先生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