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泡泡

czj23299002014-09-10 18:38:11

  垂钓时,鱼在水底的活动和觅食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鱼星反应到水面,通过视神经传递到钓者的大脑、经分析来了解水底情况(用超声波探鱼器不在此例)。故有经验的钓者能根据鱼星的变化大概判断出鱼的种类和大小。如;鲤鱼的鱼星是泡多而密,大小均有,呈开锅状。鲫鱼的鱼星是鱼大泡大,鱼小泡小,出现的气泡大小不齐等等。鱼星从何处而来,是怎样形成的?我曾问过一些渔友,他们说:“鱼星,鱼星就是鱼吐出来的泡泡”,“不同的鱼类,喷吐出的气泡也就不同呗。”鱼星真是鱼吐出来的气泡吗?经过琢磨得出以下解释。

  对于鱼星的起因有一种说法是:鱼通过鳃从水中吸取氧气,在觅食的过程中将多余的气体和体内的废气排出,这时就在水面上形成了鱼星。还有一种说法是;鱼从中上层水域下潜到水底觅食时,为保持在水底层活动觅食,必须将鱼鳔内的气体放出一部分,当气体上升至水面时就形成了鱼星。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鱼星的起因,借助鱼类专业知识来分析一下鱼在水中是怎样靠鳃来呼吸的及鱼鳔的生理特征。

  [[鱼鳃是鱼类具有的特殊呼吸器官。鳃是由紧密排列的像梳子一样的鳃丝组成的,鳃丝两侧排列着突起的鳃小片,鳃小片上密布着微血管。当水从鱼口进入、从鳃孔排出时,水经过鳃丝,由鳃小片上的微血管来摄取水中溶解的氧气,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鳃小片上的微血管排到水中,完成呼吸过程。

  由于鳃小片上的微血管很纤细,每一次呼吸时微血管取得的氧气和排出的废气也是微小的,而排列起来的鳃丝在水流的冲击下也不可能将气体聚集到一起再排出来。]]

  所以鱼类在呼吸过程中,不可能靠鳃来吐出大量的气泡。那么气泡是不是从鱼鳔里面排出来的呢?

  [[鳔是鱼类用来调整鱼体比重,控制鱼体在某一水层活动的器官。由于水随深度的增加,压力增大,水的浮力也增大,鱼类在潜水时不断增大的压力会压缩鱼鳔,使自身体积变小,比重相对增加。当鱼停止在某一水层时,为不使鱼体继续下沉,鳔需要吸进一些气体(而不是排出气体)。吸进气体的来源和气体的成分都比较复杂,并且鳔调节鱼体升降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不是随时可以吸进或排出气体。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等于液体的密度乘常数9.8牛顿/千克再乘液体的深度计算可知在淡水里鱼在两米深度的范围内游动时其压强差是很小的,鳔吸进或排出的气体也是微量的。]]

  所以说;垂钓中鱼星的气泡也不是从鱼鳔中排出来的。那么鱼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水底沉积的有机物以及腐植质会产生一些沼气。在正常情况下,少量的沼气渗透在水底泥沙中并被泥沙、枯草烂叶所覆盖,维持气、液相对平衡。当钓者撒饵做窝,鱼来窝点水底活动、觅食,鱼鳍靠近水底划动或鱼用口拱泥吞饵时,都会使水底的泥沙被搅动,气、液相对平衡被打破,水底泥沙、枯草烂叶中所覆盖的沼气被释放出来。不同的鱼类,不同的觅食方式和不同的游动方法会形成不同的鱼星。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产生沼气的地方,窝子里才有鱼星泛起的现象。新开挖的河道、池塘比多年没干涸过的河道、池塘里的鱼星就少得多。冬天或初春气温低时,有机物的分解缓慢,鱼星就很少。

  对于鱼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今年8月我在—池塘里做了个试验。当时是傍晚时分准备收竿回家,即兴脱衣下水,在水深1米的窝子里,我将左脚在窝子外站立,右脚抬起,慢慢落下,并用脚趾浅浅地插入淤泥中,当即在水面上泛起了几个气泡。接着我又把右脚慢慢抬起,脚趾朝下距水底约二寸的高度小范围内来回摆动,这时水面上泛起了密集的小气泡。接着我又将右脚贴近水底,同时加快摆动频率和加大摆动幅度,这时水面上形成的气泡呈开锅状,极像鲤鱼鱼星。验证了水底的沼气在鱼类游动、觅食时能很容易地被释放出来。

  当鱼在觅食或吞饵时,有可能将带有沼气的泥沙、饵料等同时吞入口中,当沼气从口中吐出或从鳃孔中排出以及沼气从水底被释放上升遇到鱼体时,都会使气泡的表面粘有一些粘膜(增大了气泡表面的张力),这是形成窝子里的鱼星比其它地方冒出来的沼气泡在出水后保持时间较长的原因,有一点须指出;在夏季气压低时,即使是鱼星也出水易破,因为沼气比重小于空气比重,气泡内的压力很容易冲破气泡膜表面的张力,可千万不要认为那不是鱼星。

  寻星而钓,其乐融也。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