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没事,看快手,看到一个大师,说剩余浮力。我就和大学室友(我和他都是高中老师),聊这件觉得有点可笑的事,我想说的是,剩余浮力就是一个伪科学,首先物体接触到水,才会产生浮力,浮漂尾漏出水面剩余的部分都没接触到水,哪来的剩余浮力?
大师又说浮漂漏出水面越多,假设调6目,浮漂有6目剩余浮力,如果调2目就有2目剩余浮力,所以调6钓6就比调2钓2迟钝,因为6目剩余浮力大,2目剩余浮力小,2目 鱼需要更小的吃口就可以拉动浮漂。很多人对这位大师的说法非常认可,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浮漂6目漏出水面,是因为有一个所谓的6目剩余浮力往上牵引浮漂吗?浮漂漏出水面没接触到水,哪来的剩余浮力?谁是这6目剩余浮力的施力物体?
现在假设浮漂有6目漏出水面,鱼钩离底,整个线组二力平衡,整个浮漂的重力+鱼线重力+铅坠的重力 =鱼钩的浮力+铅坠的浮力+浮漂(减去漏出水面6目)所产生的浮力。
大家都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浮漂有6目漏出水面并不是因为有6目剩余浮力,是浮漂浸在水中的那部分(减去漏出水面的6目的体积)体积所产生的浮力+铅坠的浮力+鱼钩的浮力就可以平衡钓所有的重力。
就好比有一个直径30米的大圆木,圆木上有一个10米长小的圆铁棒,现在圆木下面挂一个大铁块,圆木全部浸在水里,并且圆木上的铁棒有6米漏出水面(4米浸在水里),此时圆木受到的浮力+铁块的浮力+铁棒4米体积的浮力(因为铁棒4米在水里)和所有的重力平衡。此时我们如果想让铁棒有5米在水里(下顿1米),就需要加点铁块,加铁块的产生的重力和1米圆棒体积受到浮力相等。如果要继续让铁棒浸入水面6米(就是再下顿1米),就需要再加能平衡掉1米铁棒体积产生浮力的铁块,可是这和有多少米铁棒露在水面没有任何关系,并不是圆木还有剩余浮力,我们只要加的铁块能平衡掉1米圆棒体积受到的浮力就可以。这和钓鱼一样道理,鱼吃口的拉力只要等于1目漂尾体积受到的浮力,浮标就会下顿1目,大家钓鱼只要浮漂下顿1目,或者2目就够了,又不是把所有露出水面的漂尾都拉进水里。和所谓的剩余浮力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假设漂尾直径粗细一样,),如果想让浮漂调的越低,就需要加更多的铅皮,假设调8目吃铅1.5克,调2目可能就1.55克,大家都知道吃铅量越小,浮漂越灵敏,可是钓低吃铅量更大,怎么调低会灵敏呢?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有的个别人会拿轮船举例,我想问下拿轮船举例的人,整个轮船完全浸在水里了吗?你见过有几个个轮船吃水线超过船体一半了?浮漂最大的浮力部分是浮漂身,大家调漂前提条件是漂身完全进水了,否则直接不加铅坠钓鱼这和轮船才是一样道理。
有人可能会觉得休闲野钓,不要在乎那么多。但是有的人视力不够好,如果用6.3米甚至更长鱼竿钓鱼时候,普通细尾浮漂根本看不清楚,大家可以选择加粗尾浮漂,假设2目加粗尾浮漂,只要明白了(所谓的剩余浮力)是错误的,我们就不把这两目加粗尾作为钓目,就当做一个标志,可以钓4,5,6,7,都可以,让这两目不接触水,这样就和普通细尾浮漂一样灵敏了,很多人觉得加粗尾不灵敏,就是被剩余浮力误导了。
看了你的讲话,没有太看明白。忍不住跟大家探讨一下。首先声明我不是什么大师,甚至连鱼都钓不好。自立漂用过没有?四目的自立漂扔在水中自动立起,刚好四目,如果刚好2g的话,每目是不是0.5g(当然我们不能太精细,毕竟是钓鱼,并不是科研)半水调漂,抵钩、线组重量还剩两目,就可以说有两目浮力1g。说细尾鱼漂比粗尾鱼漂灵敏也不是绝对。比如说细尾漂,吃铅量大。每一目浮力比粗尾鱼漂大很多。绝对不会比粗尾漂灵敏。说细尾漂更灵敏,是因为现实当中细尾漂每一目比粗屋漂,浮力小很多(以上说法不考虑傻子做的鱼漂,设计特别不合理)
网上讨论居多的剩余浮力主要还是钩重上,不带钩调漂6目,挂上双钩,浮漂变为4目,说明双钩重2目,当钩子触底,钩重被水底平衡掉,隐藏2目的向上浮力,把线组弹簧比作弹簧,鱼儿吃饵,需要力度大于浮漂浮力+隐藏浮力,才会让浮漂产生动作。
说的太复杂,,真是没看懂!!
这是钓鱼 不是物理 上鱼才是王道 我的宝贝
所谓剩余浮力的道理是,调漂完成后,整个系统是浮在水中的,系统没有着底,不管露出几目,系统的浮力是大于重力的。如果继续增加系统重量,直至系统着底,也就是水底托住了部分系统重量,此时就是重力大于浮力。那么从系统的漂浮状态到系统的着底状态的过程中,所施加的重力量导致了系统浮力减小,那么这些增加的重量,也就是被减少的浮力,就是所谓的剩余浮力。那么,系统在漂浮的状态时,系统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大,是不是使系统下沉可以继续加以的重量就越大,是不是可以认为系统在保持能够继续漂浮的剩余浮力也越大。
没看懂,就仔细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