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一次在“清水潭”钓鱼的启示

12387202014-09-10 18:25:36

  一次在“清水潭”钓鱼的启示

  去年夏天,我陪家人和朋友到广东佛冈一个叫“观音山”的地方旅游。

  在半山腰溪流一个大一点的水潭里,我钓过一种当地人称“七星鱼”的山鱼。

  因为山水经过一路的过滤,附近又没有污染源,所以潭水非常清。“清水潭”(我给起的名字)很小,也就象一般家庭的客厅大小;算有20平方左右。水深两米,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

  “七星鱼”大的只有10公分长短,小的也就6、7公分。褐黄色的背部,两侧都有7、8个黑点;我想这就是所谓“七星鱼”名字的来历吧。

  因为以前钓鱼书上老说“台钓”鱼饵在到达水底时的“损失”问题,我始终没有感性的认识,——因为我没在清水里钓过鱼,对鱼饵损失的问题一直是脑海里的想象。那天我终于明白了。

  我那天用的是“九一八”;为的是还要对照一下所谓“絮状物”残留在钩尖的样子(“九一八”包装上有图解)。

  鱼饵在入水后我看到的变化是这样的:

  当您把鱼饵按定点抛出,它一入水就开始融化:它以您的浮漂座为圆心,坠子带动鱼饵“画”了一个90度的垂直“扇面”;因为坠子比鱼饵重,下沉速度快,带着鱼饵一路下沉,于是,有一部分鱼饵是在运动过程中被水磨檫掉了。

  在清水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坠子带动鱼饵,鱼饵在下沉运动过程中“拖着”一条“尾巴”向下沿着扇形轨道落下去,有点象“哈雷彗星”跑的样子。从“彗星头部”分离出来的鱼饵因为比重大于水的缘故,比“彗星头部”下降速度慢的速度垂直下落。最后,“彗星”终于跑不动了,停在了我们要它该停的位置的时候,“彗星头部”已经损失了起码一半了——有的书上说,到达水地的时候,鱼饵只剩下1/3;——这得看您是怎么搓鱼饵和用什么样的鱼饵。

  为了更清楚地看见静止在水底的鱼饵是怎么融化的,有好几次我把鱼饵垂直地放在水里,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彗星”的“尾巴”是沿着主线的方向下沉;全都落到了“彗星”的脑袋附近。

  不管是那种情况,水底剩下的那半个“脑袋”,在水中融化的速度就慢了下来(我估计它是跑累了)。

  在水底,鱼饵融化是以鱼钩为中心慢慢地“溶”的;离鱼钩越远,鱼饵的浓度越淡。有点象我们在平锅里慢火煎鸡蛋的样子,最后是形成了一个以鱼钩为中心的一团范围不大“诱鱼区域”。

  后来我想:其实我们在家的时候把一陀鱼饵放在透明水杯里看到的情况是一样的!

  我在估计它差不多应该完全融化的时候,轻轻把鱼钩提出水底,果然,我看到在钩尖上有一小片(陀)象棉花样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絮状物”。我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配方,有一些鱼饵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后来,“七星鱼”就慢慢过来了:我也就把它们“请”上来了。

  在第一种情况下,它们会沿着一条水底的直线(也就是扇形面鱼饵下沉的那条直线)靠鼻子、靠眼睛、或者靠侧线(也许还有尾巴什么的)一路闻(!),最后就到了我们想钓它们的地方;

  在第二种情况下,它们也会用那个办法,它们会“从上到下”地沿着主线——坠——子线——鱼饵;一条竖直的线一直“闻”到底下!

  因为“清水潭”水透明度的原故,我是真的看见了鱼是怎么吃鱼饵的:我也真的是看到了鱼饵入水的融化过程的。

  如果您家有一个两米深的水族箱的话,您要是想钓你们家的鱼的话,您不妨试试,我想您也一定和我在“清水潭”钓鱼差不多!

  鱼在清水里的视线要比在混水里要好,但它们的鼻子也肯定比混水里的嗅觉要强!它们多半是感觉到了鱼饵散发的味道追踪来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瞧鱼的鼻子了;反倒认为鱼的眼睛应该有近视25000度了!

  我现在一直在琢磨鱼喜欢的味道——对鱼喜欢的颜色几乎不在乎了。我也知道老师们说的“抛竿”一定要“定点”是台钓的道理了。

  陆军

  2003年11月17日

  还有:我那天钓的那十几条“七星鱼”全都放到山庄的鱼池里了,让它们和贵族锦鲤在一起;也步入“小康”了。(我怕老师说我不环保)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