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钓鱼是个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的活动。
除了钓技钓法的各个环节都要比较熟悉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水里的鱼的习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针对的选择钓位,选择饵料和钓技钓法。
可是很多钓友都没有去了解鱼,
所以在选钓位,打窝的时候都出现了偏差,经常空军就在所难免了。
哪怕在我们眼里鱼儿是低等动物,
它们也是有智慧和本能的,
它们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混乱。
觅食和栖息都是相当有规律的。
所以我们打窝和选钓位也要尊重鱼儿的这些规律和习性。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钓鲫鱼打窝的一些事儿,
希望能解开新手钓友的一些疑惑
那么该怎样打窝呢?
肯定不是像有些钓友那样,
随便撒一把窝料或者打重窝就能钓得到鱼的。
也不是说窝料的味道越浓,
诱鱼的能力和范围就越大的,
最重要的是要选对位置,窝料的浓淡要把握好,
对鱼儿的习性要有足够的了解。为啥这么说?
首先说说打窝的位置
换个角度看问题吧,把人比作鱼,把饭店比作窝子。
如果将饭店开到荒郊野地,
哪怕味道再好也没几个人去吃吧。
但是你将饭店开到火车站呢?
大家经历过吧,火车站的饭那么难吃,还是经常爆满。
所以,你打窝的地方要有鱼经过才行,
否则你用再美味的窝料也钓不到几条鱼。
其次,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打窝法
另外,在不同的水域,窝料的浓淡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钓静水,窝料的味道是朝四周慢慢扩散的,
鱼儿进窝后鱼儿将水底搅动,
味道会迅速朝四周扩散,
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诱鱼区。
鱼儿进窝后来吃食物本身就会产生诱鱼的作用
(据说会产生类似声波信号,没研究过,不敢确定),
这时候用鱼来诱鱼是最好的。
所以,在静水作钓时窝量也不要太过浓郁,
否则鱼不敢进窝了就没意思了。
在流水水域,水流会将窝料冲向下游,
如果用味道比较淡的窝料,那么鱼儿还没进窝,
窝子里的味道就散发得差不多了。
所以在流水水域作钓,
窝料中既要有比较浓郁的部分将窝料的味道传播更远,
也要有相对较淡的部分能够持续诱鱼。
当然了,打窝的时候也要根据鱼的密度,
杂鱼的数量来调整窝料的浓度。
小杂鱼多,鱼的密度比较高,
或者鱼儿比较缺少食物,这时候窝料可以淡一些,硬一些,
尽可能的降低小鱼对窝料的兴趣。
即使一个鱼体密度比较稀的水域,也有鱼儿相对集中的区域,
比如说食物较多的地方,
溶氧量比较高的地方或者能够提供安全感的地方。
比如说水草区,障碍区,下风口,进水口之类的钓点。
打窝的地形也很关键
打窝前要先探测水底地形,
关于这点说过很多次,可还有很多钓友不以为然。
比如说探测水底有没有凹坑,沟槽等地形,
这些地方一般都是鱼儿躲藏的通道,
也是比较容易沉积食物的场所。
在这里打窝作钓效果会明显好很多。
另外,水底有一定坡度的地方也是藏鱼之所,
岸边的食物都沿着坡度缓慢滚落到水底,
这样不管哪个水层都有比较丰富的食物。
同样的道理,如果岸边有大片倒下的树枝,竹子等障碍物,
这里也是食物丰富的钓位,也比较有安全感。
还有一个关键点,打窝的位置必须要“通”,什么意思呢?
就是窝子要通深水区,障碍区等安全感比较高的地方,
如果你选的钓位没有鱼儿逃生的通道,
那这里是不会有鱼来觅食的。
就拿水草区来说,也要看是什么草,
不管是草洞还是草缝隙,没有通道进去,也肯定钓不到鱼。
窝料的作用在于诱,想要留鱼除了要用颗粒物以外,其实环境也很重要。
如果环境安全,窝料也比较容易被鱼儿吃到,
那么留鱼的时间自然更长。
所以,适当的添加颗粒物,
选择水底比较安全的区域,是能够有效留鱼的。
最后:打窝并不是像有些钓友想的那么简单,
随便撒一把窝料就会有鱼进窝。
也不是说没有进窝就继续打窝就会有鱼进窝的。
有时候也不一定是窝料的味型不对,
更多的是你打窝的方式不对,打窝的位置不对,
对鱼的习性了解不够,对窝料的理解不够充分。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