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老婆套路了一次才得以成行。中年男人钓个鱼真是不容易啊。
钓场水体环境很好,1.5米水深,藕叶完全枯败,蒲草干净利索。虽然今年第一次来但自己迷之自信这里肯定有鱼。而现实是悲催的,要不是最后时刻同行基友驾着五彩祥云帮助,自己跟空军之间的距离只有两条瓜子鲫。
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温度适宜,人还是很舒服的。
地里的麦苗长势喜人。想起西晋时期石崇斗富里的一个故事,说富豪石崇寒冬腊月吃韭菜把皇帝的亲戚王恺唬住了。那时候两人斗富正酣,皇帝的亲戚怎么能输在这事上?要知道那时候没有冰箱,没有蔬菜大棚,韭菜冬天休眠,吃反季节蔬菜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富豪石崇竟然大冬天用韭菜大宴宾客,宾客纷纷称赞韭菜鲜嫩,辣味十足,香气扑鼻!对外宣传是用天价的银子搞来的。
王凯的面子就这么掉地上了。他不甘心啊,费好大劲才从石崇的伙夫那里得到情报:寒冬腊月哪有什么鲜韭菜,是用地里的鲜麦苗,掺上洗干净的韭菜根,再放些肉一起剁碎后包个饺子做个丸子啥的。宾客也好久没吃到韭菜了,只要有点韭菜味看上去又是韭菜的样子,他们也就信了。整个事情做下来花不多少钱,九块九包邮那种。
王凯恍然大悟,立马效仿,把掉地上的面子捡回来了。
现在普遍把拿麦苗认作韭菜的人归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常识的书呆子。但是现在学校里的孩子们确实缺乏接触农业生产的机会。认为玉米长在树上的学生都有…扯远了。
窝子打起来。长杆短线钓红虫,就靠窝料诱惑鱼了很这个去年买的窝料还不错,大米麝香味,平均1克1分钱,质优价廉。
两个钟头鱼漂一动不动。自己看着四周的蒲草出神,思绪又飞远了。
四年级的时候班级里流传有一本《渤海湾的故事》,内容主要是山东半岛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因为讲的一些事就在身边,所以代入感特别强,大家都喜欢的不行。里面有关于董永的故事。其中几个场景发生在同样长着蒲草的麻大湖。说董永的父亲病了,冬天想吃鳝鱼。这可把大孝子董永愁坏了,不仅仅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买,关键是鳝鱼是冬眠的,大冬天他去哪里找?但是父命不敢违,虽然可能是病糊涂了胡说的。董永硬着头皮来到麻大湖边。类似“卧冰求鲤”的典故,大孝子董永把神仙感动了,让他抓到了一条鳝鱼。
这时候董永同志考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鳝鱼怎么做着吃。考虑到鳝鱼肉胆固醇以及嘌呤含量都很高对父亲的健康不利,从平衡膳食的角度看,董永想用清淡的配菜和鳝鱼一起做,那用什么做配菜?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才能让父亲心安理得的吃完这整条鳝鱼来补充营养。因为父子俩相依为命多年,两个人都是坚决不吃独食的。但鳝鱼只有一条,讲真还不够董永自己吃的。这怎么办?
一筹莫展之际,董永用和我现在看鱼漂一样的姿势抬眼看了看到水边的蒲草根,心想就它了,蒲草很炖鳝鱼!两者都切段煮熟后,看上去品相是差不多的。父亲老花眼看不清啥是啥,到时候自己吃蒲草根,给父亲夹鳝鱼段吃。董永完美的解决的这一难题后直接推动了两件事情的发展:一是所创菜品广为流传到现在;二是让我钓鱼走神,顶漂没抓住鱼跑了!
终于第二口抓住了,开杆鱼,黑乎乎透着黄金黄色。
然后就是无尽的等待。鱼漂一动不动。电话问好友,人家晚来一个钟头都已经8条鱼了。我这心里着急,安慰自己可能是发窝慢一些。
中间好不容易上了一条。
硬撑到四点半,天都快黑了。今天立冬,白天短了不少。受不了了,再次电话问好友要个现成的窝子钓一会。好友爽快的答应了。我俩都是长杆短线,打的窝子多,但还是感谢好友的分享。
怀着对好友的崇拜与感激飞奔过去。下车时正好看见好友举着杆子飞鱼,夕阳中鲫鱼在空中飞过的弧线太美了,心想大师就是大师。看了看鱼桶,人家已经爆两桶了。火急火燎的问了窝子的位置。好友拿着杆子下钩指了指结果又上一条近2两的鲫鱼。这鱼情太暴躁了!赶紧下杆!简直就是跟时间赛跑,顾不上拍照了。天黑的看不清漂后,不甘心的举着夜钓灯又钓了十多分钟,鱼彻底停口。老婆的电话也催来了,收工回家。
最后的鱼获,做鱼汤足够了。
感谢好友。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这地方钓鱼得劲
你直接写故事吧
哈哈哈,钓不到鱼脑壳乱。
太喜欢你讲故事了
我鱼钓不到,一本正经的胡扯还是可以的
钓友你好,你的这篇渔获贴写的不错,已被推荐为本地精华,想要上首页可以内容必须为原创。可以写一些钓鱼过程中遇到的新鲜奇葩事;如何调漂、打窝、选钓点等;DIY浮漂、抄网杆等;自制窝料、美食等。
谢谢组织赏识
我钓鱼都被你故事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