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道众多,小时候常常把书包塞稻草棚里,偷偷溜河边钓鱼。
那时钓鱼装备都是自制的,砍一根直且长的家园小竹作鱼竿。如果要求高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点起洋油盏,把每个竹节置灯蕊火焰上烤,慢慢转动,均匀受热,看到表面轻微冒竹油了,就应该用双手紧据竹节两头,由轻到重、恰到好处的用力,目的就是让竹竿更笔直。这是一项技术活,往往到了竹稍头,虽已是万分小心,但还是常常断了,抬头捶胸跺脚,悻悻然只能重头开始了。鱼钩也是自己做,从母亲那儿要几根“泥线”,针不能太长,一般四厘米的小号针即可,用尖头老虎钳夹住,也置洋油盏火焰上,针红了弯成钩状,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又要快速拿出水面。现在想想,这道工序应该叫淬火,目的是要使鱼钓硬度和韧性正好,这个火候不好把握,太硬了钩易断,太软了钩也易被稍大点鱼拉直,做成一个好钩,十分难得,自然也倍加珍惜了。记得曾经买给玩伴阿林五毛钱一只钩,还是半价的,你可知道当初五毛钱可买五十颗硬糖,估计有一斤多重。有了鱼竿,鱼钩,还需要线、浮子和铅皮坠,后三样相对方便点。鱼线用细一点的鞋底线,所谓鞋底线就是以前做手工布鞋,纳鞋底用的棉线。浮子就用大白鹅尾部的大毛,去掉两边软毛,剪成约半厘米长短,用针穿鱼线上,一般一根鱼线穿七颗,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七星漂了。小时候常常拨隔壁阿珍家的,弄得她家的鹅老远看到我就缩头、绕道,现在想想动物也蛮有灵性的,真应该对着那几只白鹅说声对不起。铅皮坠就简单了,就用牙膏皮,剪一厘米长、半厘米宽,裹压在距钩3至4厘米鱼线上。大功告成了,装备到底好不好?最后还是要能不能上鱼作为检验的。
小桥、流水、夕阳西下,一少年光着膀子,用自己亲手做的竿子,慢悠悠的把鱼拉出水面………似天人合一………你说这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满足和愉悦呢?!……
柿子不错,搞几个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