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80后,钓鱼这项活动细细想起来得追溯到儿时的时候。农村的小孩都是一大群结伴上学,中午都得各回各家吃饭,然后就趁着上下学的空挡在小河小沟里钓玩一会,渔具很原始,一杆一线一钩。那时候大多人家里情况都差不多,小孩主要精力还集中在吃的问题上,不是说吃不饱饭,温饱都没问题,主要是零食太少了,大人很少给零花钱,因为在那会大人们也很缺钱!这样渔具的造型就花样繁多了,因为只能自己想办法,必须要完美避开所有能花钱的地方,零成本完成。所以在这种要求下催生的产物样子就别提了,鱼竿还好基本一致差不多都是竹子做成的,当然也有个别追求别致的同学路边随便捡个烧火棍就开始执行鱼竿的使命(我哥就是其中一位,用完了还能拿回来当柴火烧)。鱼线也不是现在的尼龙线而是纳鞋底的那种线。鱼钩大多数是用针,烧红了弯成鱼钩的弧度,也有用铁丝做的。铅坠用牙膏使完了剩下的铁皮做的。还有就是千奇百怪的各种各样的浮漂,主要材料就是各种废弃的泡沫也可以叫废弃的拖鞋底!钓鱼用的饵料大多数是蚯蚓,也有不怕死的用面食,因为面粉都是偷偷从家里拿的,在那个吃顿包子都很少的年代这样的行为挨揍也就必然了,当然大人发现不了就得另说。
我印象中小河沟很窄不到2米宽,水深只有1米多。小伙伴们七七八八站在边上往下抛鱼钩,只听见牙膏铅坠咚咚的落水声,按照现在调漂的说法都是重铅到底,上的鱼必须咬死钩一般轻微动作根本看不出来,就这样不一会就有人有收获,有鲫鱼,鲶鱼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候钓到的鱼都先养在一个同学家里,因为他家比较离河沟很近,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再玩会然后把钓到的鱼一起拿回家。
不知不觉就啰嗦了这么长,一下就想起了那时候,很怀念。
真正接触钓鱼是在今年疫情的时候,我岳父家住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县城,我们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回去的然后一直待到8月份。因为我岳父特别喜欢钓鱼,我也就自然而然的入坑了。给大家说说我当时的几个状态,大家也可以比较比较是不是一样。
开始的时候,我只是陪着老丈人去玩,鱼竿渔具都是他的,另外在钓的时候也不是特别专注,边钓还能悠闲的玩着手机,基本上不去有太阳的地方。刚开始还不知道商品饵,只用蚯蚓作钓,中鱼就提起来,没中就放下去,基本上鱼都是咬死钩。慢慢的喜欢上了中鱼遛鱼的感觉,特别是相对大点的鱼,那种感觉可遇而不可言。
然后开始对环境不会那么苛刻了,有太阳有蚊子都无所谓只要能上鱼就行。我印象中一天的时间我就晒成了小麦色,只因为那个地方鱼确实比较多。
再后来就是琢磨如何钓鱼了,从渔具,饵料,各种钓鱼视频等等,也不管鱼获如何,每天3点多的时候就起来准备,4点就出发了,除非有事情基本到下午才回家。
现在上班了没时间钓鱼,没事的时候就看看视频,浏览鱼竿旗舰店,购物车里全是渔具。大家的状态和我一样吗?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