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钓友好,在我看了很多关于调漂的理论学习以后,相信很多朋友对是否带钩调漂有一些不明白之处,我个人对带钩和不带钩调漂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最主要区别进行一个简单阐述:
两种调漂方式对于实际做钓中主要的影响是双钩离底状态:一种是钓顿(双钩触底到铅坠触底)建议用不带钩调漂,二种是钓灵(是单钩离底到双钩离底)建议带钩调漂(阐明一下:公认的不灵不顿点即一钩趟底一钩触底,在这个基础上趟底为顿离底为灵)。
钓顿:不带钩调3目,找底后,找到不灵不顿点,此时钓目也是3目,那么在继续调顿的过程当中,从短钩(短子线的钩)触底,到子线弯曲,一直到铅坠触底之前,无论上推几目浮漂始终呈现的都是调目3目也是钓目,直到推完短子线的距离,铅坠触底浮漂才会增加目数。唯一变化的是子线弯曲的长度,我们认为子线弯曲越长钓得越顿,因此从不灵不顿点开始,往上推浮漂,推多少,子线就弯曲多少,也就决定了钓顿的程度,推到浮漂涨目数时,铅坠就已经触底了,具体实际应用中自行把控。
钓灵:钓灵与钩重与饵重都有密切关系。比如:不带钩调8目,子线长度20公分,此时加上子线双钩后,再次入水,浮漂露出4目,说明双钩重4目(一钩重2目),也想当于带钩调4目,继续上推浮漂,当浮漂露出8目时,此时双钩触底,以这个为基准钓灵,就要下拉浮漂,当浮漂露出6目时,就是一钩离底一钩触底,再继续下拉浮漂,当浮漂露出4目时就是双钩离地,也就是相对最灵点。这只是调到最灵状态,要钓到最灵状态还是需要挂上双饵入水继续调漂,因为未到底的饵也会对浮漂产生影响。
总结:实际野钓应用中,因为水中地面不平,抛竿点也会有误差,调漂不会这么绝对与准确。我们野钓大部分都是双钩到底,所以建议不带钩调漂,可能更适合大多数情况。当需要钓灵也就是一饵触底一饵离底或者双饵离底时,就还需要跟钩与饵压下浮漂的目数,再剪铅就行了。
大湿,黑坑鲫鱼用芦苇漂,调六目,一饵能把六目压完,钓两目,感觉漂相不明显,是否过顿,钩饵在水下状态是怎样滴?
根据你的描述,我的理解是,一饵触底一饵趟底,应该是刚好所谓的不灵不顿点。漂相不明显你注意一下是上钩上鱼还是下钩上鱼。
浮漂和铅和钩三者要达到相对平衡,才能明白钩在水底的状态,根据你的描述需要明白钩能拉下浮漂几目,才能准确知道子线钩在水底状态,我举个例:带钩调6目,一饵可以拉下6目多,假如,一钩重1目,双钩就重2目,也就是说去掉钩浮漂会露出8目,铅的重量只能把浮漂拉下水剩8目。按照你的调钓,在浮漂剩余目数未到8目之前,一定是一钩触底一钩趟底,浮漂推到9目,短子线才会弯曲。2目到6目之间的浮力完全由带饵的钩拉住浮漂,所以钓2目到6目钩在水底的状态都是一饵触底一饵趟底,当变成3目的时候就是上钩的饵料完全散落。当双钩饵料散落完时,浮漂会上浮到6目,6目到8目就是子线钩决定的,如果露出7目,一钩悬空一钩触底,露出8目就是双钩触底。9目就是子线弯曲。
钓2目到6目之间的时候,谈灵敏度的话,就是钓2目时如果要顿口鱼的拉力需要约抵消浮漂4目的浮力+1,就是2目到6目之间的浮力。钓6目的时候顿口鱼的拉力需要抵消浮漂0目的俘力+1。因此调6目钓6目是相对最灵点。
陈年老塘,到底没口,接口多,需要怎么调整?
调8左右,钓1、2目,钓浮。如果饵料太重,就减轻比重,加轻麸之类的状态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