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起】
“孤舟蓑立翁,读钓寒江雪”
这是我对于钓鱼这项活动的最初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中国传统美学对于垂钓这一意象的描绘,是一种兼具文人雅趣和士人高洁坚毅品质的表现。
疫情影响,事业学业要转一个大弯,因种种原因在家休假一个夏天,倒促成了我与这个几乎阔别十数载的小城有了个热切的依偎。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借来兄长的全套台钓工具,开始学习,更或者说是享受垂钓运动。独坐河边,练心,亦且练性。
初学时装备简单,3.6米的鲫鱼竿,绑好的中国钓法线组,商业拉饵,商业窝料,上手方便。小区楼下就有一条直通长江的景观河,钓参条最好不过,来口快,技术含量低。
【参条是第一课】
垂钓运动,在我的世界里从诗歌意象走向现实,也只能是从俩月之前算起。
出生长大于盛产刀鱼,鲥鱼等一众美味江鲜的滨江小城江苏靖江,从小对水有着格外的亲近。下游沿江城市河网密布,水产丰饶,有很好的钓鱼文化传统,从小随未接触,但“洋鳊”、“昂公”、“火眼”、“白丝”、“鳡枪”等一众颇具神气的鱼名常闻于身边长辈同伴的钓鱼故事中。
连竿参条,成为我垂钓生涯的第一课。
【寻钓鳊鲫】
河网密布,气候适宜,照理资源不乏。但接不住的是靖江人民的钓鱼热情,网军电工的不断攻城掠地更是让钓鱼资源枯竭的警报不断拉响。最常听钓友们说起的一句话是“这地方也不行了”。
参条钓腻了,总想换换新鲜。江边闸口的一个小池塘成了我解锁鳊鱼,鲫鱼新鱼种的地方。
方塘很小,但听舅舅说应当不会失望。
找底,调漂很快完。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漂没调好,钓7目,半水。十几分钟就上了两条小鳊鱼。由于个头太小,并不满足,舅舅提醒加些铅钓底,可以上鲫鱼。
加铅钓2目,果不其然,鲫鱼连竿,偶有双飞。第一次钓到鲫鱼的感觉犹在眼前:与参条不同,鲫鱼体肥,粘液足,更诱人的是鲫鱼上钩之后四处乱窜产生的手感,令人回味。我第一次感受到,垂钓溜鱼,其手感是如此美妙!
从此,我作为一个钓鱼新手,便走上了“四处流窜”,寻钓鳊鲫的征途。
靖江资源枯竭,我们便追到泰兴,追到南通,不惜驱车数小时往返,偶尔鱼获不丰也热情不减。
钓过池塘小钩,也钓过大河大港;在三伏骄阳下稳坐如钟,也在磅礴大雨下岿然不动。
有了时间投入,当然也会有鱼获回报,奶鲫爆护,板鲫连竿,鱼虽不大,却能带来十分的满足感。
鱼获之外,当然更收获了沿途美景,独钓静坐的修炼,还有黑色的皮肤。
这个内容和标题差的有点远
写烂尾了
烂尾了
[DY-QUOTE][DY-QUOTE-INFO]|[/DY-QUOTE-INFO][/DY-QUOTE]手抖
只为 娱 而鱼 开心最好